導語:彭博社網站今天刊文稱,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市場趨于飽和,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即將發生洗牌。而在這一過程中,300逾家本土品牌中有一半可能消失。
以下為文章全文:
當4年前在中國市場推出首款手機時,創業公司大可樂顯得非常聰明。市場規模每年都在翻番,大可樂在手機中采用了品牌元件,但價格只有iPhone的幾分之一。
然而,這樣的宣傳很快就被淹沒。華為投入了3億美元用于營銷,小米降低了價格并模仿了市場上的其他產品。由于在供應商和融資等方面遇到困難,大可樂于上月關閉。目前看來,大可樂不會是唯一一家這樣的公司。業內高管和分析師認為,由于市場競爭、銷售增長放緩,以及經濟增速下降,中國的300多家本土手機品牌將有一半可能會消失。
大可樂CEO丁秀洪在官方微博帳號中表示:“手機行業的發展速度和競爭的殘酷性要超出想象。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策略和方法來實現突破。”
10年代初,隨著中國人收入的增長,芯片和顯示面板等元件的價格下降,以及運營商提供了大量補貼,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開始爆發。市面上出現了數百個品牌,其中既包括華為、聯想和小米等巨頭,也包括規模較小的大可樂、金立和TECNO。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在截至2012年底的前3年中,智能手機出貨量每年都實現了翻番。小米的估值快速上升至450億美元,并開始在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印度銷售手機。聯想斥資29.1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從而成為一家“全球性公司”。
2011年,中國市場的10大品牌中只有4家來自本土。而去年,這一數字變成了8家。
然而目前,在中國,智能手機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物,大部分本土廠商開始瞄準中低價產品。相對于使用蘋果和三星高端手機的用戶,這些用戶升級手機不是很頻繁。
杰克·丁(JackDing)在北京三環路的店里銷售手機和配件已有約兩年時間。他的店里展示了約20款手機,其中大部分來自本土品牌,例如華為、聯想和中興。他表示:“我并不指望賣手機去賺錢。”在20分鐘的時間里,只有一名顧客來到店里,買走了一塊價格120元人民幣的存儲卡。
中國經濟增長也在放緩,去年的增速下降至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去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僅同比增長2%,為Canalys錄得的最低值。2011年,這一增速曾高達150%。
CounterpointResearch駐北京分析師詹姆斯·燕(JamesYan)表示,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約一半智能手機廠商可能將被洗出市場。他指出:“市場可能將整合為約150家廠商。一些小廠商或許能夠存活,但大部分類似大可樂的廠商將走向破產。”
隨著小廠商的消失,大公司將會占領更多市場份額。中國最大的兩個品牌小米和華為去年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之和為30%,高于蘋果和三星的22%。Gartner駐臺灣分析師CK·陸表示:“即使是對華為和小米這樣的一線廠商來說,這也是個艱難的市場,因為市場正在飽和。在面對飽和的市場時,它們需要向下拓展市場。而這些市場此前被小廠商占據。”
根據Canalys的數據,2011年,小米在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8.1萬部。去年,這一數字增長至6490萬部,在國內處于領先。同期,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了7倍,達到6300萬部。僅僅去年,華為就投入了10億美元,用于智能手機的研發。華為發言人喬伊·凱利(JoeKelly)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經預計并看到,中國市場在出現整合。你需要開發出差異化的手機,否則就會成為一家沒有特色的供應商。”
大可樂3手機瞄準了小米4和華為Mate,采用了藍寶石屏幕、索尼的圖像傳感器,以及聯發科處理器,價格為230美元,即基本款iPhone6的約1/3。在網上,大可樂吸引了100萬粉絲。丁秀洪表示:“創業失敗令人傷心。”大可樂網站目前已經關閉,而丁秀洪也不愿對此進一步置評。
來自深圳的一加手機也未能趕上模仿者的步伐。該公司在國內進行了裁員,并將重點轉向了國外市場,例如英國。近期,一加手機在英國招聘了6名高管。一加手機聯合創始人裴宇表示:“一時間,似乎所有中國最聰明的創業者都成立了自己的智能手機公司。我們需要進行大量投入,從中取得突破。”
裴宇預計,未來5年,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的數量將出現下降。“中國市場將會有少數幾家廠商,全球市場也會有少數幾家廠商,兩者之間還會有一些重合。”
市場幸存者的策略往往專注于走向國外。根據彭博Intelligence的數據,小米在印度市場的份額為3.2%,高于蘋果的0.9%。與此同時,中國智能手機廠商也瞄準了非洲市場。TransissionHoldings已成為非常最火爆的智能手機廠商,擁有8000名員工,旗下品牌包括TecnoMobile、ItelMobile和InfinixMo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