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風頭正勁,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日漸萎縮的情況下,華為卻一枝獨秀。據華為公布的上半年業績,其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7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智能手機發貨量6056萬部,同比增長25%,而同期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增長僅3.1%,華為智能手機增速遠遠跑贏大市。
可是,華為也有遺憾,那就是,不僅僅在中國大陸,就是在歐洲、西亞、非洲或者拉丁美洲,華為手機的市場拓展與銷售都成長迅速,唯獨在美國市場不見起色,遠遠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
2015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1.08億部,穩居世界第三。排名第一的三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252億部,蘋果出貨量為2.26億部。看起來,華為與前兩名之間的銷量差距還很明顯,可是,三星和蘋果在美國市場的銷售份額都超過20%,可華為卻在這一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此來看,華為要想實現其超越三星的目標,就必須在美國市場上有所作為且必須雄起。
華為智能手機要在美國市場實現突破,除了解決貿易壁壘問題,還需要抓住核心的關鍵點,讓美國消費者認識到華為的技術能力和智能手機的優良性能,畢其功于一役的抓手在哪里呢?現在,華為顯然是找到了蹊徑,那就是專利權。
在智能手機的江湖中,三星、蘋果和華為已經構成了第一集團的爭奪,相互之間將成為最有威脅的主要競爭對手。為了爭奪市場的領先地位和新興市場的市場份額,專利大戰一觸即發,通過專利訴訟的方式成為了華為挑戰三星蘋果和楔入美國市場的“一石二鳥”戰略選擇。
應該說,華為、三星和蘋果也都是通信領域的專利巨無霸,相互進行專利授權合情合理。于是,前不久傳出來,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因處于弱勢,蘋果還要向華為交納數額不菲的專利費用。在蘋果與三星之間,幾年前就因為專利問題而對簿公堂,后經過漫長的訴訟才得到解決。遺憾的是,三星和華為之間至今從未有過專利交叉授權,這在三巨頭市場上很不正常。
于是,機不可失,風口就這樣到來的。2016年5月,華為公開宣布在美國和中國對三星電子發起專利侵權訴訟。據報道,華為在美的起訴中,其聲稱三星侵權了其11項美國授權專利,這些專利大部分與LTE(4G)技術相關,涉及信令、前導、安全、同步、小區重選等技術環節。一時間,華為訴三星成為了熱點新聞事件,也成為了國內企業崛起的又一象征。
當然,正如此前所有的大公司專利訴訟的樣式,處于弱勢地位的公司都會進行反訴,以獲得一定的對沖籌碼。在此前的蘋果訴三星的專利大戰中,三星也進行了反訴,但最后還是向蘋果交費了結。在華為起訴不久,三星也選擇了對華為進行反訴,而且,反訴是選擇在中國多地進行。于是,華為主要在美國起訴三星,三星主要在中國起訴華為,兩家在專利權上打起了“神仙仗”。
不管最終兩家公司的訴訟結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敢于發起專利之戰的華為不會打無把握之仗。資料顯示,2015年,華為對新技術、新產品和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投入達596億元,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高達15%。另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5年國際PCT專利申請數量統計數據,華為申請了3898項專利,較上年增加了456項,連續第二年居全球高科技企業之首。
所有偉大的企業成長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華為遵守國際知識產權規則,付費給其他專利持有者獲得技術和發展,也長期承擔巨額的支出。如今,作為最近幾年世界上成長最快的科技企業,華為也希望能夠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下,獲得其他企業對自己知識產權的尊重,這理所應當。三星與華為之間確實需要掰掰手腕,通過法律的手段最終理出個誰強誰弱來,這對兩家公司甚至對整個智能手機行業都有好處。
不過,兩家公司并沒有選擇的同樣的地點進行硬碰硬的專利戰,而是選擇在自己最核心的目標市場進行,自然脫離了狹隘的專利授權的范圍,借專利進行市場爭奪的意圖明顯。
三星在華業務萎縮,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已經遠遠落后于華為,甚至被排除出了前幾名,通過在北京的訴訟,三星希望能借此扭轉銷量頹勢,達到刺激中國業務發展的意愿。華為更是目的明確,通過在美訴訟,吸引媒體和消費者的注意,明顯是進軍美國本土市場進而實現真正全球化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