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記者的專訪紀要。
問:現在面板產業面臨外有中、韓競爭,內有資本市場不支持問題,政府可以提供業者什么協助?
答:友達在全球員工4.2萬人、其中在臺員工就有2.2萬人,而友達在過去20年來累積了8,000億~9,000億元的投資額,其中更有80%~90%的投資都留在臺灣了,都是出于對于臺灣這片土地的感情。說起現在的投資環境,臺灣不只是五缺:缺錢、缺人、缺地、缺水、缺電,還欠缺「產業政策」。以籌資環境來看,面板廠籌資不易,面對銀行在單一產業放款的限制,所以面板廠融資一直只能借新還舊,希望政府投資條件上能更具體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在投資的時候,常碰到抗爭,卻要企業自己面對。舉例來說,友達多年前就已投資的中科后里廠用地,至今環評爭議還沒了,政府在政策上應該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現在政府一直講五大創新產業,這五大產業雖具備未來成長性,但政府也不能忽略既有支撐臺灣經濟規模的其他產業。臺灣在制造業累積了雄厚的實力,雖然毛利率偏低,但是實體經濟會一直存在。既有的產業養好,能夠持續發展,再講創新產業,畢竟要有足夠的產業能量才能養起創新產業。
問:以現況來看,開放登陸投資、或是開放陸資來臺是否可行?
答:在2010年之前,大陸很積極地找臺灣面板業者去大陸合作投資面板廠,兩家韓國面板廠在大陸也都有投資。但是當時政府的政策限制在「N-1」,也就是面板廠登陸投資規定技術落后一代的限制,以臺灣投資最高世代到8.5代廠來說,登陸最高只能投資到7.5代廠。但大陸希望投資的是當時最新的世代,所以最后錯失了登陸的機會,如今大陸出錢買設備、挖人才,也逐漸做了起來。
現在大家在講陸資大量投資國外產業,可以看到大陸對于臺灣的面板和半導體產業最有興趣。但又遇到同樣的問題,政府對于陸資有較多限制,進而引發了寒蟬效應,其他國家的外資也產生疑慮,「這里是不是不歡迎外國資金投資」?而且換個角度想,這些年大陸大量地采用臺灣面板人才、吸納臺灣資源,臺灣為什么不能更彈性地用大陸的資金、大陸的人才來壯大我們的產業?而且陸資來臺投資,到底是哪邊的風險比較高?這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問題。
問:新政府高唱新南向政策,怎么看前進東南亞投資?
答:明基集團早在1990年就到東南亞投資,當時的時空環境是大陸還沒開放,而且東南亞國家政經情勢穩定。但是1995年之后大陸漸漸開放,臺商也開始前進大陸投資。有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就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造成東南亞國家的投資環境改變,現在來說,東南亞的基礎建設差,而且投資環境相當不穩定,風險很高。
回過頭來看,大陸投資環境相對比較友善,有問題起碼可以找國臺辦。而且20年來,臺商在大陸已經建立的完整的供應鏈,也不是你說走就可以整個搬走。
問:先前經濟部喊出OLED國家隊,要串聯臺灣面板供應鏈,您怎么看這個新技術的發展?
答:OLED到底會不會取代LCD?其實可以反過來問「OLED的特性LCD可不可以做到」?現在LCDTV的規格、質量不輸OLEDTV,但是OLED的投資是LCD的2.5~3倍,所以售價遠比LCD昂貴。技術好壞不是決定能否成為主流技術的關鍵,以前電漿電視(PDP)的畫質表現不輸液晶電視,但是最終還是退出市場。LCD過去20年來全球累積投資額達到新臺幣7~8兆元,這么大的投資,技術進步很快,沒有急迫到這2、3年不投就會被取代。
至于臺灣想要共同發展軟性OLED技術這部分,軟性OLED是全新的技術,不是只有面板這一塊,還有設備、材料、制程技術要共同發展,才能串連起來。而且軟性OLED投資額龐大,不是單一家廠商所能夠負擔的規模,需要整合產官學研各界共同投入資源才能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