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手機屏幕的性能升級已接近瓶頸,手機廠商通過加大屏占比和窄邊設計,使手機擁有更好的視覺體驗,重新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和需求。各屏幕廠家已推出大量18:9屏幕資源,力爭搶占更多市場份額。而國內外一線品牌紛紛推出新型顯示屏智能手機,預計2018年Q1-Q2會集中上市,18:9為主流比例。霍勝力預測未來18:9會替代16:9成為手機顯示的主流屏幕比例。
目前,18:9的全面屏有5.5、5.7、5.99三個尺寸規格,市場定位在高端旗艦機型上,隨后逐漸向中低端市場普及。但全面屏的普及還存在眾多技術難題,如前攝設計,指紋設計,RF天線設計,USB、耳機、卡座的設計,結構可靠性設計,屏占比及其他設計,各個領域的設計都需要技術的突破。
首先從前攝設計來看,無論是單攝還是雙攝,要在縮小模組的同時還要保證光學性能,霍勝力認為需要MOB、MOC、MONC等新工藝輔助解決,工藝優勢在于能縮小尺寸(減小板邊尺寸)、減小高度、增加強度、公差累積小、污點壞點少(避免SMT器件和金線殘渣),且散熱性能好(避免對IR LENS的熱效應),對于雙攝應用更便捷(節省支架),良率也會有所提升。其中,MOC方案相對來說較有競爭力,因其模組尺寸可以做到更小。
從指紋設計來看,正面指紋方案各有優劣勢。電容式指紋,手機蓋板無需開孔,正面一體化效果美觀,但CG蓋板良率低,成本高,而且對整機強度會有一定的影響;光學式指紋,優點在于支持2000?1100dpi(普通電容式:508dpi),且無需物理按鍵,無需額外的玻璃蝕刻工藝,但模組厚度偏厚;超聲波不受蓋板材料和厚度的限制,手指不需要直接接觸,就能滲透到皮膚表面之下識別出指紋獨特的3D特征,但成本高,資源單一(高通);屏內(光學式)優勢在于AA區域內沒有限制,可實現全屏解鎖,但目前僅僅在OLED上開發,受限于OLED工藝還無法量產。
從天線設計來看,全面屏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貼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霍勝力認為要采用不同的技術去突破,要保證天線性能。目前有四點改善方案可供參考,一是在天線投影區改善天線環境,同時可以減短整機長度;二是實施金屬切角處理;三是利用電路設計在手持狀態下優化發射狀態;四是改變底部天線金屬天線發射位置。
綜合來看,通過各類措施優化天線性能,不同設計方案成本差異懸殊,同時主要問題集中在屏后背金屬切除后,屏背后金屬切除導致成本增加的同時還會帶來結構強度變弱,所以需要在綜合考慮天線的性能、成本,以及結構強度。
隨后,霍勝力還詳細梳理了全面屏背景下,電池、充電器,以及殼體工藝的改變。為保證產品形態,整機不能太厚,電池為占用整機厚度,也需要改變設計。充電器根據電路的設計,未來將向快充方向發展。至于機身方面,霍勝力認為全面屏采用玻璃和金屬機身是未來大的方向,其中3D玻璃的應用有很大亮點,但工藝還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