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則國資委控股手機產業鏈企業的消息,使得國企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潮流逐漸浮現在業界。10月8日,先是安徽國資委下屬公司收購長信科技成為控股股東,隨后,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收購合力泰15%股權成為后者控股股東,且實控人變更為福建國資委。
事實上,國資委在A股頻頻出手,在9月份就已經浮現:先是美晨生態控股股東轉讓股份給濰坊城投;隨后怡亞通股東向深投控轉讓股權,后者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接著環能科技也宣布引入某國有企業戰略投資方;此外,佳訊飛鴻實控人與國資背景戰略投資者中海豐潤前述股份轉讓協議,圍繞國企收購民企的案例頻頻上演!
10月9日晚間,國資委再出手:電子元器件分銷商英唐控股擬引入戰略投資人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而后者則為深圳市國資委旗下子公司!同時,英唐控股還發布公告表示,計劃募資不超過21億元,其中12億元用于收購吉利通電子!而在8月份,科陸電子就已經被深圳國資委收入囊中!
一個半月三度改嫁:英唐控股最終花落深圳國資委
10月9日,電子元器件分銷商英唐智控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業務規模、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英唐智控擬引入戰略投資人深圳市賽格集團有限公司,向其非公開發行不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即2.1億股(最終發行數量以中國證監會核準文件的要求為準),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1億元,用于收購深圳市吉利通電子有限公司100%股權及補充流動資金。
同時,上市公司大股東胡慶周擬向賽格集團協議轉讓5400萬股上市公司股票,胡慶周已于2018年10月9日與賽格集團簽署了《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轉讓框架協議》。如若該協議生效,賽格集團將持有2.64億股,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完成后,賽格集團持有的股份數量將超過胡慶周所持股份,屆時賽格集團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深圳市國資委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賽格集團成立于1984年,為深圳市資深的電子企業,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深圳市國資委直接持有賽格集團42.85%股權,通過深圳市遠致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持有賽格集團26.12%股權,為賽格集團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公告稱,半導體產業系賽格集團未來重點發展產業,賽格集團在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制造領域均有布局。英唐智控作為專業的電子元器件分銷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擁有強大的市場銷售能力及豐富的下游客戶資源,可以為專注于半導體研發制造的賽格集團提供銷售支持,協助賽格集團形成半導體產業閉環。賽格集團在半導體方面的技術積累可有效提升英唐智控的技術服務能力,并可進一步擴充英唐智控的代理產品線,從而提高英唐智控的盈利能力。
事實上,在賽格集團接手英唐控股之前,其曾多次尋找接盤俠,且都是國資委背景。早在9月11日,英唐智控就曾公告稱,已與浙江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簽訂《戰略投資意向書》。浙江國有資本擬以人民幣現金方式認購乙方定向發行的股票;甲方擬認購股票數不低于2億股,約占乙方股票發行后股票數的15%左右。
此前的8月28日,英唐智控再次公告稱,擬引入國資戰略投資者,更加有利于公司產業與地方政府產業或者戰略投資者自身產業進行融合,實現業務協同,目前公司已與力合資產管理(寧波)有限公司簽署《戰略投資意向書》。力合資產以人民幣現金方式認購英唐智控定向發行的股票;認購股票數不低于2億股,占英唐智控股票發行后股票數的15%以上。
10月10日,英唐智控還發布了關于公司控股股東股份質押的公告。截至目前,胡慶周持有英唐智控股份2.8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6.55%,累計質押股份為2.83億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總數的99.73%,占公司總股本的26.48%。這也就是說,目前英唐控股股東胡慶周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幾乎全部已經質押出去!
開拓被動元件代理產品線:英唐控股12億收購吉利通電子
同時,英唐智控還發布公告表示:為擴大核心產品的競爭力及開拓被動元件代理產品線,公司擬向賽格集團獨家定向增發不超過2.1億股,募集資金21億元,其中12億元用于收購吉利通電子100%股權。
此次預案披露吉利通售股股東初步承諾吉利通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1,000萬元、12,000萬元、14,000萬元及16,000萬元。吉利通在2018年1-7月已實現凈利潤10813.33萬元,已完成2018年業績承諾98%,有望實現并超越2018年業績承諾。
本次收購采取分期支付方式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完成后的15個工作日內,英唐智控支付50.1%的股權轉讓款給吉利通售股股東。其余49.9%股權轉讓款,于吉利通售股股東盈利承諾期內每年分期支付。
股權轉讓款的分期支付安排有利于控制收購風險及緩解上市公司現金壓力。英唐智控購買吉利通100%股權的股權轉讓款中,不低于吉利通售股股東稅后30%的股權款需用于購買英唐智控股票,不晚于2021年底之前,吉利通售股股東需完成前述應購買的英唐智控股票的購買動作,上述安排有利于鎖定交易對方與英唐智控長期共同發展,進一步維護英唐智控二級市場的股價。
資料顯示,吉利通電子成立于2001年,經過十幾年發展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被動類電子元器件代理以及技術方案提供商。吉利通擁有全球第一大貼片電阻器以及全球第三大貼片電容器制造商國巨(YAGEO)的代理權,同時擁有億光(Everlight)、順絡(Sunlord)、厚聲(Uniohm)、旺詮(RALEC)、豐賓(CAPXON)、萬裕、科瑞泰科、新潔能、達晶微、鴻星,晶優、華德等多家全球知名品牌的代理資質,且均為該等品牌的一級代理商。所代理產品覆蓋網絡通訊、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安防監控和消費電子等領域。
公司總部設在深圳,同時在華北,華東,西南三大區設有九個子公司和辦事處,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公司秉承“誠信、專業、高效、協作”的經營理念,穩定的管理團隊、快速的供貨反應等優勢奠定了吉利通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吉利通公司圍繞公司成長性制定了發展戰略:專注價格藍海的細分子行業,如新能源汽車現在和未來高速發展,足以支撐公司高成長性,規避價格敏感的手機紅海行業。
吉利通專注細分行業高成長客戶,制定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銷售策略。吉利通的銷售策略中,客戶群體定位為藍海市場中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型客戶,這種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銷售策略,保證了吉利通可以享受到高增長紅利;同時隨著下游客戶不斷擴展擴大,增強了企業的行業話語權。
被動元件是電路的基石,下游需求驅動行業不斷發展。資料顯示,全球被動元件市場空間將由2017年的238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86億美元,且預期未來將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從供給端分析,被動元器件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積極變化,日系廠商轉移產能至高端產品,釋放低階、次高端產品產能,目前處于第一梯隊的日系廠商(村田、太陽誘電、TDK等)大幅減少的中低端被動元件產品產能,主要是臺系廠商(如國巨)承接,產能空缺率高達20%。中國境內企業近年來積極擴產,但短期內仍無法彌補巨大的產能缺口。
從需求端看,消費類電子的創新升級、汽車電子化率提升、新能源汽車快速滲透、5G基站搭建、物聯網智慧城市建設等行業快速發展,被動元件下游未來需求極度旺盛。
基于行業供需格局優化,被動元器件目前處于高景氣周期中。機構認為目前的MLCC缺貨行情將持續至2020年,國內MLCC分銷公司將分享持續漲價帶來的紅利。受益于此輪MLCC漲價潮,吉利通業績有望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
此外,英唐智控公告稱,公司看好前海首科未來的發展,決定以現金方式繼續推進本次收購。公司不排除后續將前海首科仍納入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募投項目中并修訂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
國資委頻出手的背后:到底是救市還是抄底?
回顧兩天前的另外兩家公司,10月8日午間,長信科技(300088.SZ)發布公告稱,安徽省國資委下屬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現金購買新疆潤豐股權投資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新疆潤豐”)及贛州市德普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普特投資”)持有的公司11.81%股份,轉讓交易價格確定為框架協議簽署之日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即5.12元/股。同時,在交易完成后,安徽省國資委下屬公司還將獲得5%股份表決權,期限為48個月。
在轉讓給安徽省國資委下屬公司11.81%股份與5%的股份表決權后,本次戰略入股行為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長信科技方面表示,本次引入安徽國資委大比例戰略入股,是為了優化公司資本結構,加強公司發展后勁,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
同時,據安徽國資委表示,此次入股長信科技,是安徽國資改革的一個重要試點,吸引優秀的民營企業進入國資系列,可以促使國有企業多元化發展,同時也可以增強民營企業的發展后勁。未來,安徽國資企業不排除繼續吸收民營企業,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安徽省國資委下屬公司29家,其中包括海螺水泥、江淮汽車、安徽合力等上市公司。
10月8日晚間,合力泰也發布公告表示,公司將轉讓股權,轉讓后將導致實控人發生更變!合力泰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文開福與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電子信息集團”)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文開福及其確定的公司股東將其持有的合力泰股份4.69億股轉讓給電子信息集團,占公司總股本的15%。其中,文開福本人轉讓股份1.54億股,占比4.93%;其他股東轉讓股份3.15億股,占比10.07%,其余轉讓股東目前尚未確定。
本次股權轉讓及表決權委托完成后,電子信息集團未來擁有表決權的公司股份占比為29.79%,公司控股股東將由文開福變更為電子信息集團,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將由文開福變更為福建省國資委。
事實上,據統計顯示,從2007年到2014年中,上市公司控制權性質從民資控股轉為國資控股,或者從國資控股轉為民資控股的事件共發生458家次,其中,8年間控制權從民資轉為國資共計264家,占到全部控制權性質變更的57.64%,略高于控制權從國資轉到民資的42.36%。而從2015年開始到2017年12月底,控制權從民資轉為國資共計242家,占到全部控制權性質變更的83.16%,遠高于控制權從國資到民資的16.84%。
“從上市公司估值的變化來看,經過今年3個季度的跌幅很多公司的股價和估值已經低于熔斷的時候了,市場上確實存在一些資產優質、各方面指標都很健康但價值被低估的標的,國資在這個時候出手也是符合市場化的規律的。”上海一家大型私募投資機構董事長表示。
而從手機概念股來看,被收購的企業從業績方面來看均屬于還不錯的企業,但是普遍都存在資金困難的問題,這種現象在手機概念股中十分常見,尤其是質押股權進行融資更是成為常態,不少上市公司實控人質押股份數量占比都超過了50%。這背后則透露著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之急迫!
而對于此輪國進民退,有市場人士認為:“本輪民營企業引援國資,屬于市場行為,國有企業自然資源配置的能力強,雙方合作有互惠互利的效果,而即便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現金準備充足的民營企業也依然在擴張。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分析陷入經營和融資困境的民企是否是因為前期盲目擴張或轉型。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國堅定不移的方向,改革不會倒退,市場仍在向著更優資源配置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