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韓媒報道,三星、LG等智能機制造廠商正在撤離韓國,轉向人力成本更為廉價的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據產業鏈人士表示,LG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已經決定在年底淘汰京畿市的工廠,并且把位于韓國平澤市的手機生產廠移到越南的海防市,員工則會重新分配到LG在韓國昌原的公司。而LG在中國的手機制造基地
三星也采取了類似的縮減策略。三星10年前在韓國工廠的生產量達到6000萬臺,但現在的數量已經縮減到了2000萬臺。同時,三星在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亞的工廠產量已經超過了韓國本土,達到了3億臺。同時三星還將在印度開設新的工廠,預計產能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據李星從行業中了解的信息顯示,三星和LG在韓國本土的智能手機產能高峰時超過了1億部以上,在全球的出貨量中約占10%以上市場份額。但從LG決定把所有的智能手機制造產能全部轉移到海外后,僅剩三星還有約年產2000萬部的產能,在全球市場上的出貨份額已經僅剩1%左右。
接近三星智能手機制造部門的供應鏈人士表示,要不是三星為了維持其高端智能手機的量產工藝磨合與本土制造、供應與服務等相關事宜,三星也很可能會把這最后的2000萬部生產產能給轉移出去。
實際上,三星近些年來也一直在全球對其手機制造產能進行相關大挪移,如把中國惠州生產基地的產能進行壓縮,關閉中國天津生產基地,把這些產能全部轉往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進行生產,成了近些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制造業大遷移的重要部分。
而越南生產基地基本上承接了三星主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制造,也成了三星在海外的最大手機生產基地。如今LG也把韓國本土的產能遷往越南,更讓越南的手機制造業地位,在全球市場上得到了更好的鞏固。
不過,相比中國國內龐大的智能手機制造生態鏈來,中國國內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地位,仍然還有著絕對的領先優勢,即便是三星、LG在對智能手機制造環節進行調整過程中,同樣難以擺脫對中國國內智能手機制造生態的依賴。
因此,雖然三星、LG不斷把自己建設的智能手機產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但卻也增加了對中國國內ODM廠商的采購量。根據2018年手機產業ODM白皮書數據統計,三星在今年第一季度對中國國內廠商的ODM/IDH采購份額,由3%提升到了8%,而LG在今年第一季度對中國國內廠商的ODM/IDH采購份額,則由30%提升到了50%。
事實上,不僅是三星和LG增加了對中國國內ODM/IDH廠商的采購量,傳統的智能手機廠商諾基亞也成為了今年中國國內ODM/IDH廠商的重要客戶,第一季度有40%的手機是由中國國內ODM/IDH廠商負責生產。
據李星與業內人士交流后發現,目前國際一線品牌手機廠商已經開始認同李星此前提出的一些觀點:國際一線品牌采用國際標準來設計規劃其智能手機機型與產能,已經很難跟上中國國內的上游供應鏈技術更新步伐,并且從軟件應用與用戶體驗方面滿足到中國本土消費者的需求。
而中國國內的ODM/IDH廠商,不但對中國國內的上游供應技術發展與儲備情況十分清楚,而且對于中國國內本土市場的認知,也遠超這些早就脫離了中國市場基本面的國際一線品牌廠商。
同時中國國內的ODM/IDH廠商借助其在中國國內市場的經營經驗,以及由龐大的上游手機制造供應鏈所支撐起來的快速市場反應能力,在對與中國國內市場環境相近的新興市場滲透與擴張過程中,其產品也有著明顯的競爭力。
這樣一來,這些國際一線品牌手機廠商除了可以采用同樣迎合了中國國內市場的外觀設計與配置產品,再配合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來重新贏取中國國內的市場份額以外,也同樣可以采用同樣的產品策略,來提升其在海外新興市場上的產品競爭力。
實際上據李星了解,在經過去年一年的試水合作后,在安卓陣營中,不管是中國國內品牌廠商,還是國際一線品牌廠商,除了采用自研手機芯片的幾大品牌,仍在加強自建智能手機制造產能外,采用高通、聯發科、展訊平臺的智能手機生產產能,都已經開始往中國國內的ODM/IDH廠商集中。
自從中國國內的手機制造產業鏈憑借功能機時代的市場培育,以及智能機時代的洗禮之后,中國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手機軟件、硬件集中基地。除了在上游的材料、硬件開發與功能、外觀設計上仍有不足外,在器件與系列集成,以及市場應用技術環節,中國的手機制造業早已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
而在未來幾年里,除非國際一線品牌廠商能在其它國家再扶持起一個類似中國國內的手機產業環境,在當地能夠復制出一個有規模的上游手機供應鏈體系出來,或許才有可能真正擺脫掉對中國國內ODM/IDH廠商的依賴。
文/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