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安光電的86億失聯,到歐菲光的23億存貨抵現,再到康得新的122億不見,短短幾個月,中國光電行業知名的A股大白馬們,全都被“洗白白”……
2019年5月7日,康得新在回復監管部門關注函時表示,無法保證貨幣資金真實性的依據如下:康得新及其下屬的三家全資子公司康得新光電、康得菲爾、康得新功能等四家公司于2018年年末賬面顯示在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的銀行存款總余額為12,210,067,986.20元,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核對了相關的網銀記錄,網銀記錄顯示余額與公司財務賬面余額記錄一致,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日、2019年4月16日分別三次14通過順豐郵寄發函給北京銀行西單支行,2019年4月29日,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收到了通過順豐郵寄至本所辦公地址的北京銀行銀行西單支行詢證函回函;并電話回訪確認系北京銀行工作人員寄出;銀行回函顯示:“銀行存款該賬戶余額為0元,該賬戶在我行有聯動賬戶業務,銀行歸集金額為12,209,443,476.52元”。
“科技狂膜”康得新竄起之路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后,2000年前后的中國內地迎來了一大批從“亞洲四小龍”跑出來的“老板”,這些“老板”拿著在上一世紀國際巨頭那學會的“技術”和經濟復蘇過程中漫天飛舞的“訂單”,正式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二輪經濟轉型:由資源投機型經濟轉向資源外貿型經濟。
與資源投機型經濟期間中國內地引入的外來資本基本上是日化消費品不同,這一次轉型到資源外貿型經濟,引入的外來資本基本上是電子消費品為主。
電子消費品制造業的迅速發展,也給產品包裝印刷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與日化消費品的包裝物料不同,電子消費品的包裝物料要求在安全、環保上低了很多。這也就是說,這類包裝物料的產品單價和盈利能力,實際上比原來中國國內現有的日化消費品訂單也要更低,導致原有從事日化消費品的產品包裝印刷廠商根本不愿意生產電子消費品的包裝物料訂單。
一個迅速擴大的市場空間缺口,很快引起了康得新注意,康得新很快購入設備開始了產業鏈里最簡單、也是最高效的印刷包裝物料預涂膜業務,從最低端的掛歷、臺歷到電子消費品外包裝盒等,康得新的預涂膜材料迅速在行業中打開市場。而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預涂膜業務基本上是由印度把控。
2010年,康得新登陸A股;2012年,康得新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打敗印度COSMO成為全球第一大預涂膜生產商,被譽為“全球預涂膜之王”。
康得新上市之后開始積極往“高科技”領域擴張,借助當年智能手機電容觸摸屏市場ITO導電膜行業缺料的時機,積極炒作光學膜概念,一舉變身為“高新技術企業”,并把自己定位為以先進高分子材料為核心,由新材料、智能顯示、碳纖維三大板塊構成的“光學膜帝國”,常以中國的“3M”自居,成功粉刷成了中國光電行業A股“大白馬”。
康得新在ITO導電膜沒有成功過
作為康得新進入光學膜概念行列的引路人,ITO導電膜在中國市場上興風作浪,其實也是開始于康得新進入預涂膜行業的2000年前后,當時全球市場在電子游戲機的推動下,曾興起過一陣電阻式觸摸屏觸控熱。
不過,由于當時從事ITO導電膜制造的企業,除了3M這種實在無聊的“科技狂人”外,基本上都是一些原來的偏光片基膜加工企業轉型分化而來,生產制作工藝也是雜合了ITO半導體工藝和顯示屏的背光源材料反射膜制作工藝,產品即沒有一定的標準,也沒有相應的理論參數模型,ITO導電膜的產品成品質量十分粗糙。
隨后,ITO導電膜被人認識到了紅外吸收特性后,一般都是應用于隔熱膜市場,以替代原來的金屬反射隔膜,增強光線透過率,用在車窗膜或建筑節能膜上,生產工藝比電阻式觸摸屏的ITO導電膜也更加簡單。
光電行業ITO導電膜第二次卷土重來的機會,是受益于蘋果推廣智能手機。蘋果在智能手機上采用的電容式觸摸屏,為了保證自己產品的獨占性,蘋果買斷了臺灣工研院的產品結構,讓其它品牌無緣玻璃結構電容式觸摸屏,只能采用早期歐洲人開發的光學膜結構電容式觸摸屏,ITO導電膜作為傳感器的制作材料,重新在行業中火了起來。
康得新也正是這在第二次ITO導電膜市場興起的時候,開始借道其進入光學膜這個“高新技術”行列。不過,由于光電行業的專業性很強,材料的應用面很窄,康得新要找到能夠生產適合電容式觸摸屏ITO導電膜的人才基本上是不可能,所以康得新不得不從那些生產車窗膜、節能膜的企業挖些人才來,生產外觀類似,實際上卻并不能用在電容式觸摸屏上的ITO導電膜產品。
然而,只要能掛上個光學膜的名頭,也足夠康得新折騰出一系列的產品來,并且借助上市公司的便利,康得新在車窗膜、節能膜上,還是打出了一片市場。
“科技狂魔”要造“纖”
康得新的光學膜在汽車窗膜市場上的成功,除了給了康得新一大堆名頭之外,也讓康得新再次提起了“雄心”,它要造全球制造業史上最強的市場材料——“碳纖維”。
“碳纖維”是美國人最早大量應用在飛機上,本來是個不怎么計成本生產的東西,全球的年產量也不太大。
不過,飛機上用上后,汽車上用起來也就順理成章了,一些高端汽車采用了碳纖維替代玻纖之后,一個十分恐怖的市場空間就被想象出來。作為汽車材料市場上的“大拿”,康得新很快對“碳纖維”市場入了迷,砸下大量資源對其進行產品。
借助“碳纖維”概念,康得新在中國市場上的形象更加高大上,幾乎成了“中國制造”的代表名片之一。
雖然什么結果都沒有出來,努力多年后的2017年,董事長鐘玉還對中國國內媒體表示,包括碳纖維在內的工業新材料普及推廣,正讓中國汽車工業面臨重要契機,“這個契機不是彎道超越,而是變道超越。”他認為,在國內碳纖維技術走向成熟的前提下,中國汽車工業將成為全球汽車輕量化的主導。
而據康得新自己透露,當時康得新已經開發了產品15年、投資了近260億,打造了一個面向汽車輕量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平臺和價值體系,能夠為行業提供汽車整體材料解決方案。在碳纖維領域,康得新宣稱從最初的碳纖維產業布局,到建成全球唯一的碳纖維輕量化生態平臺。
據業內人士講,有人跟鐘玉描述的碳纖維市場是這樣的:到2025年中國汽車至少有3千萬輛,以“一輛汽車1.2噸、其重量的2%用碳纖維復合材料”計算,2025年中國汽車工業需要72萬噸碳纖維復合材料;而目前,全球的碳纖維產量也就8萬多噸,中國現在產量只有3千噸。“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實際上康得新到底有沒有在碳纖維上投入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許可能只董事長鐘玉自己知道,不過即便是到了2017年,康得新所謂碳纖維產品,也只是給北汽生產了一個部件而已。
據李星了解,碳纖維的生產跟燒石墨烯片一樣,全球市場上生產碳纖維的廠商極少,絕大多數產能還是由日本東麗主導,即便是做碳纖維上游材料經驗最豐富的杜邦,自己也很少從事碳纖維的生產,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市場還太窄。
不過康得新燒碳纖維的命運卻沒有那些燒石墨烯片的廠家好,當2017年開始,市場上那些燒墨烯片的廠家都從手機散熱片上賺滿口袋的時候,同樣在燒爐子的康得新不但無緣石墨烯“高科技”概念,而且還從燒碳纖維失敗撤下來的路上,拐進了另一條更邪的“裸眼3D”光學膜之路。
“裸眼3D”騙不了市場,也誆不住自己
在光電行業,“裸眼3D”的概念總會時不時在市場上“借尸還魂”。實際上,從偏光式“裸眼3D”,到紅藍式“裸眼3D”,再到康得新入場時的棱鏡式“裸眼3D”,其真正的目的,都是想要實現虛擬現實顯示,康得新入場的時機,也正是市場上虛擬現實顯示概念炒作最火的時候。
不過“裸眼3D”的實現,卻不僅僅是一片棱鏡膜那么簡單,而且即便是棱鏡式“裸眼3D”,康得新的光學膜棱鏡方法也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案。康得新之所以選擇光學膜棱鏡來實現“裸眼3D”概念炒作,無疑是掉入到了自己挖的坑里。
當時或許是康得新已經發現燒碳纖維,自己即沒有技術優勢,也沒有成本優勢,因此,需要找另一個材料概念來從市場上獲得資源,以填下碳纖維的坑。剛好,在康得新諸多失敗的產品系列里面,還有一個光學棱鏡膜項目可以用,這個光學棱鏡膜,就是生產方式相近的背光源增亮棱鏡膜片。
康得新利用原來研發增亮棱鏡膜的經驗,很快弄出了“裸眼3D”的光學棱鏡膜,雖然產品的可靠性、實用性并不怎么樣,但還是有了產品出來。
然而,市場對于功能性的產品容忍度之低,遠不是預涂膜這種裝飾性產品所能體會的。康得新所推出的“裸眼3D”光學棱鏡膜,并沒有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最后,為了消化掉這些昂貴的材料,康得新只能在手機廠商那定制了一大批手機,然后配發給自己的員工消化掉。
不知不覺之間,錢沒了
一大堆的名頭和一大堆的“明星產品”,康得新成了中國參與全球高分子材料競爭的“一哥”,奔馳、寶馬、蘋果、三星、茅臺、五糧液、GUCCI、CHANEL這些耳熟能詳的大牌都是它的客戶。康得新也時時對外宣稱未來還將為大國重器“國產大飛機”提供機身復合材料,它的裸眼3D、柔性觸控、碳纖維等黑科技也走在了整個行業的最前面,仿佛腳踏“3M”指日可待。
先不管這些自大描述有多么的可笑,一個沒有任何基礎材料研究的加工企業,膽敢說出這些不靠譜的大話來,就是按照康得新自己的真正業務來看,康得新仍然還是那個鄉下造紙廠模樣。
從康得新2018年的年報內容來看,康得新的碳纖維產品仍不見蹤影。
實際上,就在2017年董事長鐘玉對外宣稱其碳纖維量產成功不久,外界就發現康得集團質押了絕大部分股票,也就是說,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可能沒錢了。
然后,就是康得新一邊是大量的舉債,一邊是一百多億的現金數字,報表上的數據越來越荒唐。
等至2018年底出現銀行上大把錢數字,卻還不起債務利息的時候,大家才發現,不但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還是質押著絕大部分股票沒錢了,而且康得新自己也沒錢了。再到年報出來后,大家再一看,唉,不是沒錢了,而是錢沒了……
康得新表示,2018年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50億元,與去年同比降低22.38%;利潤總額3.43億元,與去年同比降低88.24%;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81億元,與去年同比降低88.66%。報告期內,公司總資產342.5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權益181.35億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56%,稀釋每股收益0.08元。
同時,公司也發現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中存在重大缺陷(相關內容詳見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出于審慎原則,公司2018年度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人民幣936,633,021.91元,對存貨計提495,535,870.47元的資產減值準備。
與其它公司的賬目從存貨或應收中計提來沖減沖減幾十個億不同,康得新現在就是沖減掉十幾、幾十億,也離122億還遠著。
麻煩可能還在后面
這段時間的各種上市公司財務問題,除了監管不力造成了中國投資者損失沒法得到公正的保護之外,對于這些上市公司而言,更大的麻煩可能還在后面。
上市公司巨額資金消失不見,如果涉嫌掏空上市公司,可能觸及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根據公開資料,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指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背對公司的忠實義務,利用職務便利,操縱上市公司從事不正當、不公平的關聯交易,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以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指使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實施惡意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也以本罪論。
按照規定,犯“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不過,與監管完善的國際資本市場相比,這點處罰實在是太輕了。即便與那些才貪污幾十萬就槍斃的貪官比起來,這些人同樣是做惡有余,懲罰卻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