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不少朋友問我,目前智能手機已經非常好用,為什么還要發展可穿戴?我們先不看可穿戴的未來,以史為鑒,先回頭看看過去:
時間調回到大概二十年以前,那時唯一的移動通訊工具是大哥大,重量都在一公斤以上,它除了打電話沒別的功能,而且通話質量不夠清晰穩定。
而它這么大的體積,充電后,只能維持30分鐘的通話:
時間再調回到大概十年以前,那時iPhone還沒有問世,MOTO推出了當時帥到爆的刀鋒,目前看來唯一靠譜點的PDA大概長得右邊這個樣:
現在回首看,覺得可笑嗎?
二十年前居然有人帶一個一公斤重的板磚打電話?
十年前人們居然只滿足于手機打電話,連微信都沒有?
而十年以后,一定也會有人覺得可笑:
二十一世紀10年代的人們,得隨身帶一塊玻璃,在上面滑動,居然覺得這種方式挺先進?
當然,目前所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確實讓人覺得很著急——沒一個能給人帶來驚喜,都是簡單粗暴的從智能手機中做一些功能移植,或者往「運動」、「健康」等偽剛需上做功能的增量。而現在智能手機已經非常成熟。不過,四核八核再發展,我們需要十六核的手機嗎?五寸六寸再發展,我們必須忍受七寸的平板隨身帶嗎?
受限于電池、柔性屏等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遇到了天花板,在便攜體驗上很難帶來突破。
可穿戴才是下一代通訊設備進化的形態。從 大哥大(移動通話)→功能手機(便攜通話)→智能手機(移動聯網)→智能可穿戴(便攜聯網),每一步的進化都是解決人們對通訊的剛性需求。
目前的語音技術看起來貌似一無是處,即使是Siri,充其量只能成為全民調戲的對象。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語音指令識別足夠智能,語音輸入的正確率達到90%以上。你不覺得「低下頭來按手上那塊玻璃」這一行為很愚蠢嗎?
體感操控、虛擬現實、柔性材質、鏡片投影 等技術,都是類似的道理,現在的體驗不佳,不代表在未來的體驗就會糟糕。要知道,Android 2.3 都非常的不完整,Android 4.0 才算成熟。
而可穿戴真正爆發的未來即將到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實現,看看第六感技術的演講吧,這是5年前的技術: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MTM5Njg0.html
如果想提前領略未來可穿戴的美好,可以看看英劇《黑鏡(Black Mirror)》(雖然這是一部抨擊未來科技的英劇)當中的技術。這些功能現在看起來有些科幻,但這才是可穿戴的未來,那個時候,你還會覺得可穿戴不會火?
解決痛點——可穿戴有哪些剛需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