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已經進入刺刀見紅的拼殺階段,但不會像PC行業那樣走向集中。”3月11日,金立總裁盧偉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金立對手機業未來格局的判斷是“1+N”,其中,“1”是蘋果,“N”目前尚未定局,但中國廠商將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從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廠商的排名來看,不管是根據IDC還是Gartner的數據,都呈現很明顯的“2+N”格局:只有三星和蘋果的市場份額超過10%,且銷量大幅領先于其后的廠商;而排名其后的華為、聯想、小米、LG等的市場份額均在5%上下。
盧偉冰認為,從“2+N”到“1+N”的預判,是因為在金立看來,手機就是一個時尚產品,它介于PC與時尚之間,在產品上不可能被無限度地規范化,在市場上也不可能被高度集中化。
從“2+N”到“1+N”
自2011年起,三星便一直蟬聯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榜的冠軍寶座。但一直以來,三星在市場份額上的王者之位,并沒有迎來業界的心服口服。
華為消費者BGCEO余承東就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手機行業的競爭有產業鏈、生態鏈、商業模式等多個層面,目前蘋果在最高層級的商業模式上確實有華為尚難企及之處,但華為與另一個領先廠商三星相比,“并不缺胳膊少腿”。
“它有的能力我們都有,屏、內存的產業鏈已經很成熟,而華為的海思芯片某些能力上甚至更勝一籌。”余承東說。
事實上,在2014年上半年,三星手機的增長勢頭就受到了壓制。去年7月8日,三星電子發布二季度業績預告,銷售額為52萬億韓元(515億美元),同比下滑約10%;運營利潤為7.2萬億韓元(71億美元),同比下滑約25%。
這種趨勢到目前還在持續。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在今年3月3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蘋果iPhone共售出7483.2萬臺,超過了三星的7303.2萬臺;市場份額上,蘋果為20.4%,三星為19.9%。而在上一年同期,三星的市場份額為29.5%,比蘋果的17.8%多出了11.7%。
盧偉冰認為,三星在手機市場格局變化的最核心因素在于用戶體驗。“蘋果產品的硬件配置并不是業界最高,但它會在各種指標中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做到用戶體驗最好。”盧偉冰說,而中國手機廠商過去幾年在向蘋果學習用戶體驗這一點上,比三星做得更好。
三星在剛剛落下帷幕的MWC(移動世界大會)上重磅推出了GALAXYS6和GALAXYS6Edge。這兩款旗艦機由于設計革新和技術升級,推動多家投行上調了對三星今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預期,據《韓國日報》的報道稱,目前已經有總計兩千萬部設備被運營商采購。
很顯然,這兩款產品對于三星扭轉智能機營收下滑的頹勢至關重要。不過,也有手機廠商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這些產品出發,并不看好三星手機的未來,“三星還是依靠產業鏈垂直整合優勢,堆砌硬件配置的思路,沒有回到用戶體驗的原點”。
金立出招海外市場
盧偉冰表示,中國手機廠商在進入智能機時代后,也一度進入了硬件比拼時代,具體體現到屏幕分辨率、照相像素、芯片核數等諸多方面。
由于不掌握操作系統,以及上游核心元器件,這種硬件比拼很快陷入同質化和價格戰,并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用戶體驗這個關鍵因素。
事實上,金立自身在這方面也有過教訓。金立的一款旗艦機曾率先將攝像頭做到1600萬像素,但由于對這個指標的過于追求,沒有做好整體用戶體驗,最終在市場上銷量不及預期。
此外,金立還有一個以纖薄為主打賣點的S系列產品,在市場上大賣。但金立在今年MWC上發布的該系列最新產品ELIFES7并沒有在薄這個指標上更進一步。
“從技術和我們產品能力的角度,我知道可以做到4.5毫米,但我們認為這已經背離了用戶體驗的方向,及時做了回歸。”盧偉冰對記者表示,薄了之后,要犧牲很多東西,包括電池續航、發熱、聲音、照相等。
盧偉冰認為,如果三星不及時回到用戶體驗上,其不僅很難做到諾基亞當年在功能機市場的高度,“諾基亞至少產品上沒問題”,而且現有市場份額被蠶食的趨勢亦將繼續。
這一態勢在2014年已經在中國市場得到應驗。盧偉冰認為,未來幾年,在全球其他地區市場,中國手機廠商將進一步復制這一模式。
2014年,金立手機的全球出貨量為2800萬臺,其中60%來自海外市場。
盧偉冰對記者表示,去年,金立一家在印度市場的銷量比所有其他中國手機廠商銷量總和還要大,而其產品目前所銷售的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50多個。
“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人口有17億多,加上中國就是30億,已經占全球40%了。”盧偉冰表示,2015年,金立將在這些戰略市場繼續投入,此外,非洲、南美也是另一個重點。
盧偉冰表示,金立在海外市場的成功有幾個經驗:第一,這些地區都是開放市場占主導,金立可以將原來在國內開放市場操盤的經驗復制過去;第二,以非常開放的心態與當地合作伙伴加盟、聯合,“比如說,金立目前在海外有1萬多名促銷人員,這就要靠一套很強的經銷商體系去支持”。
另外,與其他中國手機廠商在海外龐大出貨量以OEM方式不同,金立海外市場主要以自有品牌出售,從而可以獲得品牌溢價。“印度市場很多手機廠商的平均單價是20多美金,金立是其四五倍,做到了90多美金。”盧偉冰說。
盧偉冰表示,在“1+N”的格局之下,金立沒有必要單純為了所謂的市場地位拼價格、拼銷量,那種模式已經被證明無法持續,“一個廠商有幾千萬的規模,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服務的收入,一定會生存下來”。
他認為,手機介于PC和市場之間,每個廠商只要做好自己的目標規劃、人群定位、產品和品牌定位,就會在市場上獲得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