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供應鏈傳來的消息稱,除蘋果在下一代產品的觸控面板與蓋板玻璃訂單分配有較大的調整外,小米供應鏈里的觸控面板、顯示面板、蓋板玻璃訂單分配也同樣出現了大幅度調整,所涉及的企業,都在工廠自動化程度高低與匹配訂單配額多少方面,也與蘋果的此次調整的情形基本趨同。
蘋果新產品和小米整個產品系列的供應鏈調整,特別是觸摸顯示器件上游供應商訂單配額的調整,引發了整個供應鏈的地震,其中TP產業里的觸控面板與蓋板玻璃訂單分配最為引人注目,很多傳統企業的訂單份額被大幅調低,而一些行業新面孔則拿下了可觀的訂單配額。
蘋果和小米的供應鏈調整,反應了目前產業進入微利時代后,不管是占據行業絕大部分的蘋果,或是類似想繼續擴大市場份額的小米等品牌,在上游供應鏈的管控上,變得越來越細致,也越來越保守,或者說越來越嚴厲。同時也讓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生產廠商們看出了另一番玄機:自動化程度高,產品一致性好的企業,此次在蘋果新產品訂單的蛋糕中切得的份額越大。
目前大中華地區仍是全球消費品制造業中心,并且主要仍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隨著地區工業水平的快速發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該地區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接近或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水平,大中華地區目前的競爭力優勢比重中,也逐漸出現資本和資源取代勞動力的地位的趨勢。
市場證明,消費品領域仍是以打造“爆款”作為獲取最大市場份額和利潤的主要手段,蘋果正是其中的代表,包括近年在中國手機市場上獲得較好收益的魅族、小米、一加、VIVO也是采取類似的策略,后續跟進的華為也不例外。
在這種形勢下,產業鏈上所有的零配件都具有了一定的“大宗商品”性質,產品標準化、成本最低化、利潤可視化成了整個產業鏈的主旋律,而機器換人的自動化生產,正是解決前面這些難題的重要手段,“機器吃人”的內、外部環境已經形成。
“當材料成本降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因機器換人所造成的良率損失,引起的材料成本增加,將不再是工廠引進自動化裝置的障礙。”朗瑪數控董事長常俊勇跟《手機報》分析了為什么大中華地區會在真正的大動作推行自動化的原因。
他認為,通過自動化設備替代部分人力,雖然可能會因為機器的識別能力不足,在物料消耗上造成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費與加工浪費,機器的機械精度一致性要比人工的操作高很多,制程能力更強,自動化設備生產出來的產品CPK值,要比人工操作生產出來的產品CPK值好得多,產品的質量、可靠性更有保障。
根據《星播客》專欄對這幾年產業鏈變化的觀察,隨著終端廠商對供應鏈的介入越來越深,也越來越發覺到零配件的品質或參數穩定性越高,整個產品從開始研發到售后服務所有的成本加起來后,總體成本會越低的真相。
其中蘋果幾乎是把整個產業鏈管控分析到了極致,不但會派自己的工程師常住供應商工廠傳授技術、指導工藝外,也鼓勵供應商各種穩定產品品質的工藝改良,特別是庫克現在以財務為主的蘋果時代,對供應鏈引入傳統產業的自動化裝置持鼓勵的態度。
而蘋果供應鏈里的廠商,也從穩定產品品質的各種努力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部分工序的自動化裝置替代人力,不但讓生產成本快速下降,而且能用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多的訂單份額。
一位曾多年供應過蘋果手機配件的廠商技術負責人表示,蘋果在選擇供應商時,除非你的技術獨特或工藝獨創讓你在市場上難以取代,否則你的產品品質穩定性會是你能否獲得蘋果訂單份額的最主要籌碼。
據他分析,蘋果產品的采購供應鏈里,除涉需要人工視覺檢測外觀的光學器件,如TP行業和攝像頭里的零配件等,以及需要多維空間移動,多軸機械手的重復精度還不能滿足產品公差精度要求的組裝工序外,其它零配件的生產基本上都實現了自動化。
這位技術負責人重申,跟其它零配件行業一樣,TP行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自動化生產,“當機器的運行成本遠低于勞動力成本時,‘機器吃人’的現象肯定會普遍出現,TP行業也不例外。
近兩年很多觸摸屏和蓋板玻璃等TP企業被所謂的自動化設備廠商忽悠過了頭,造成了行業對配備自動化裝置的機器產生了許多誤解。這些設備廠商在TP企業的生產工藝還沒定型的情況下,就設計所謂的“全自動生產線”,規劃“無人工廠”,實現“無人值守”生產等。
但在這些TP企業的實際推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結果是,機器沒辦法像人一樣,通過視覺來檢測出產品的外觀品質是否合格,和發現因外觀品質不良所帶來的電性能隱患,當產品加工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品質問題時,往往是產品從投料到成品已現出現了大批量的報廢,導致從產線員工、現場管理人員到企業高管都抗拒自動化生產線,甚至有些企業主到了談自動化色變的境地。
但從整個TP行業來看,在幾年的試錯過程中,也慢慢的掌握到了自動化設備在TP行業的正確推行路徑,在這個仍然無法通過機器檢測外觀的特殊行業里,把哪些工序能用機器換掉人自動化生產,哪些工序仍需要人值守監測運往,哪些工序仍是百分之百人力操作細分出來,實現真正的“人與機器”的完美結合。
甚至有一些TP企業,從工廠規劃開始,就在原理相通的工序導入成熟的半導體自動化工藝與設備,實現了很少的員工就有巨大的產能,并且產品品質一致性和穩定性都十分出色,在市場上表現出成本和價格都有較好的競爭力。
從行業里大多數的上市企業財報數據來看,除非是新擴建工廠外,其一線員工的數量均在下降,一般的解釋都是由于產線機器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從而“吃”掉了一些一線員工的編制。
采用有自動化機械裝置技術的機器組織生產,不但讓一些企業更容易得到的“高級制造技術”的加分,也讓很多企業開始擺脫對廉價勞動力市場的依賴,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獲得“再工業化”的成功機會。
不過要在整個產業鏈里實現完全的自動化生產,就跟當初那些忽悠TP企業上“全自動化生產線”,實現“無人工廠”的幻想一樣,在大陸目前的工業技術水平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宣稱造出了智能機器人的郭臺銘,也不得不前往印度設立12個大型工廠生產手機,尋求120萬廉價勞動力,來替代單位勞動力成本差不多是印度十倍的中國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