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技術逐鹿觸控面板
如今,觸控面板市場將形成On-Cell、GFF、GF2、GF、OGS、G1F及G1等多種結構的觸控面板并駕齊驅的格局。
近年來,觸控面板發展駛入快車道,整個行業保持強勁增長,包括顯示屏和彩色濾片制造商在內的許多新興廠商,都在積極尋求擴大市場份額。當然,市場競爭最大的好處就是推動產品技術不斷升級。從觸控技術和結構來看,既有外掛式的雙片玻璃(GG)與GFF架構,還有三星和蘋果熱捧的On-Cell和In-Cell結構。此外,為了達到更輕、更薄、光學效果更佳、更具成本優勢及生產效率,OGS 、G1F、G1等不同結構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逐步發展起來,使得未來的觸控產品及產業競爭更加復雜。
目前投射式電容主要有GFF、GF2、GG、GG2、G1F、G1、OGS、On-Cell、In-Cell九種結構。LCD面板在2012年開始量產,結合顯示屏與觸控面板的In-cell產品,同時適用AMOLED的On-Cell產品在高端市場也有較高的份額,激烈的市場競爭使Add-on(主要包括薄膜傳感器和玻璃傳感器)觸控面板廠商倍感壓力。Add-on觸控面板為了維持產業競爭力,不斷朝簡化工藝及結構的方向改良GG與GFF結構方式的觸控面板產品,進而發展出OGS、G1F及G1等多種結構的觸控面板產品,積極開拓市場。
IHS Displaybank預估,G1、GF2、GG2等結構的add-on觸控面板以及內嵌入式的In-Cell從今年開始量產,逐漸侵蝕目前GG與GFF的市場份額。隨著新結構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生產良率逐漸穩定,從2014年開始,觸控面板市場將形成On-Cell、In-Cell、GG、GFF、GF2、GG2、OGS、G1F及G1等多種結構的觸控面板并駕齊驅的格局,打破過去GG與GFF兩種結構觸控面板產品寡占市場的態勢。
迅駿科技黃信任:多種產品形態共存,OGS有增長空間
關于未來的觸摸屏產業,OGS將有增長空間,但不能說只有OGS一個產品方向。6寸以下的In-Cell和On-Cell也是一種趨勢,相比較而言,OGS可能在7寸到15.6寸之間的增長空間更大些,考慮終端產品設計的靈活性和對輕、薄的需求,手機在OGS方面也有發展空間。但不管是OGS還是In-Cell或On-Cell都面臨量產化的問題,還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覺得G+F、G+F+F也是非常重要的產品。不論OGS、G+F還是In-Cell和On-Cell,目的就是做輕薄、窄邊框、透光率更高。對于國際一線品牌和大廠來講,In-Cell像蘋果公司已經做的比較成熟,這也代表著一種方向。
OGS還有一個技術瓶頸就是顏色的問題,白色OGS目前普遍都做的不好,良率低,成本高。如果能解決良率問題,而且在In-Cell和On-Cell還沒有推進到二線廠商的情況下,OGS在手機市場還會占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更輕、更薄、高透光率,符合終端的發展趨勢。
對于OGS面臨的問題,除了良率和白色面板等工藝方面的問題,我們的芯片在電源噪聲、觸控靈敏度、多指同軸干擾等方面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們OGS的代表圖形有兩種,一種是通用的菱形搭橋圖形,一般來說量產使用的最多;另一種是單層多點的圖形,做6寸以下的OGS居多,目前我們配合很多廠商在試樣,部分廠商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小尺寸一般用單層多點去做,大尺寸用搭橋工藝來做才能做得更好。
如今,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TFT廠商正成為觸摸屏市場的重要力量,特別在In-Cell和On-Cell產品上,規模較大的觸摸屏廠商也在整合TFT資源。對于TFT的干擾問題,其最大干擾發生在畫面切換時,我們的芯片有專門的管腳進行檢測和相應的處理,同時,我們的芯片是內置的15伏高壓驅動,因此,對于TFT的干擾問題,我們可以處理得很好,所以我們芯片對On-cell的支持已經做得很好,我們正在尋找TFT、觸摸屏廠商推進On-cell的量產化。
關于我們的主打芯片,針對于平板領域的CT363芯片,已經實現7.85英寸OGS在五元素ifive mini3的大批量量產。手機方面,我們的CT362和CT362S,分別有38和34個通道,可以支持單層多點,最大支持10點觸控。大尺寸領域,CT369可以做到15寸以上,最大可支持21寸。
我們芯片的優勢是內置15伏高壓驅動,并有專門檢測LCD信號干擾的管腳,使得我們的芯片可以更好的支持OGS和On-cell。另外,我們的觸控響應速度很快,做到閃觸響應,靈敏度也很高,劃線的流暢度好,一線品牌都會測試觸控的響應速度,以支持更好的用戶體驗,特別是一些游戲的用戶體驗,游戲要玩得高分,終端產品的觸控性能一定要好才行。還有一個,我們芯片的通道TX和RX不固定,可以根據sensor的出腳定義來設置,這樣我們的芯片就可以很好的兼容現有的sensor和方便PCB/FPC的Layout。
關于技術服務方面,首先要確保芯片的硬件性能過硬,特別是ESD性能,最大限度降低量產過程的不良率;另外,把量產平臺做好,量產工具穩定、可靠,生產高效,減少客戶產線的問題;同時,要把每個項目的軟件和性能調試做好,在開發階段把控好項目的性能。如果還有問題,我們會及時響應客戶的要求,第一時間做好。我們的研發和技術服務團隊都在深圳,自己掌握底層的源代碼和全部觸控的算法,我們不僅響應速度更快,而且也會把問題處理得更好。
總體來說,平板和手機終端產品對觸摸屏的需求是更輕、更薄、邊框更窄、透光率更高,In-cell、On-cell、OGS都有很大的增長空間,G+G、G+F、G+F+F目前還是主流,至少對二三線廠商來說是這樣的。
京東方劉喜德:OGS像雞肋 前有堵截后有封殺
從模組到觸摸屏到工業計算機,然后做平板,我實際上有一個很大的感觸。今年的智能手機大概是3.2億部,平板電腦大概是6千萬。但是,我進入這個市場以后,我覺得并不是這樣的,并沒有這么好。尤其是我們做觸摸屏的,我現在兼任勝華公司的顧問,也兼任航泰公司的顧問,但是我覺得觸摸屏行業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從我們整機行業來看,你們知道平板這一塊,50%是做7寸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最低檔,液晶分辨率分辨率在800到480。還有現在有可能做的1020x600,但是做得很少。分辨率在20%以上是做9寸的,也是檔次比較低的。
現在大家躍躍欲試的7.85寸、8寸和10.1寸的IPS,但是實際上都沒有起來。我覺得給我們觸摸屏廠帶來最大的困難就是前景太輝煌,現實太殘酷了,這個大家都比較清楚。
我最近一段時間跟朋友研究OGS,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覺得OGS有點像是雞肋,為什么有點是雞肋?前有G+G、G+F在堵截, 后有是in-cell和on-cell在截殺。
你們知道最近中國有一家要投資47億做觸摸屏,有這么大經濟效益嗎?其實,大家需要深深探討一下,我們所有做的人都是講求經濟效益的。經濟效益決定企業的生存,假設企業不能生存,就沒有經濟效益,你也是做不下去的。尤其我們在安徽、浙江、湖南、湖北都是達到3億到5億的工廠規模,其實發展也很困難。
我現在作為整機廠,我覺得觸摸屏行業還是要往低成本上走。你們說G+G、G+F的優點就是薄,但能薄多少?0.2mm、0.3mm還是0.5mm?真正能用得上嗎?研究這么大的工藝來做它,我覺得難度特別大。我建議大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G+G、G+F和P+F上,這樣可能比較有發展潛力和生存價值。
我覺得中國人是最聰明的,你們能把現在的電容式觸摸屏比電阻式觸摸屏做得價格低,是不是最優秀?我們比日本人和臺灣人優秀,因為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看下7寸的平板,做到什么程度?38美金一塊,國外在封殺我們,原來5月份40美金,6月份39美金,現在38美金。我們國家現在大家很辛苦地掙錢,所以一年到頭大部分觸摸屏廠是不盈利的。今年所有的觸摸屏廠基本是生死邊緣,大部分是虧損。所以我們怎么活?你們把主要精力搞到研發上,我們死得比較快,你做的越大,可能死得越快。現在問題是怎么解決目前我們的生死問題?
進入這個行業,我研究了一下觸摸屏,東莞富爾公司倒閉以后,殺出一大批人做sence,我有六個朋友,每個工廠10個人,3個管理人員做黃光sence,15個人一個月做200k,你算一下成本有多少。而在這個行業做sence的廠家有200家,我們怎么做都很困難。
另一個,我最近在研究整機行業,智能手機向6.5寸發展,并且做得很漂亮,這給觸摸屏行業帶來很大的商機。現在的windows x86系統已經做得低功耗、無公害,要往這個方向發展。
我個人認為,未來平板電腦要封殺,或者是自然衰退。為什么這樣?手機可以代替7寸,筆記本可以代替10.1以上的。既可以做文檔文案,又可以辦公,還可以拿它當平板使。是不是這樣?我給大家提出這個課題來研究。
觸摸屏的企業是否可以往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往智能手機的6.1寸、6.3寸、6.4寸、6.7寸發展,然后我們往中端方向走,10.1寸、11.6寸、13.3寸方向,這樣我們可能有升值空間。
大家現在急著做7.85寸、8寸和9寸的IPS,實際上我和方案設計商和廠商談論,他們都覺得很渺茫。他們認為可以的,實際是不可以的。中國人不買最簡單的7寸的,都賣給外國人做玩具和禮品。中國人講高端都買三星和蘋果,不買自家產品,所以現在觸摸屏和整機廠商面臨的都是轉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