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觸控定義
多點觸控(又稱多重觸控、多點感應、多重感應,英譯為Multitouch或Multi-Touch)是采用人機交互技術與硬件設備共同實現的技術,能在沒有傳統輸入設備(如:鼠標、鍵盤等。)下進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操作。多點觸摸技術,能構成一個觸摸屏(屏幕,桌面,墻壁等)或觸控板,都能夠同時接受來自屏幕上多個點進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操作。
多點觸摸可以理解為一個屏幕多點操作。多點觸摸不但是兩個點或者幾個點同時應用到屏幕上這么一點點便利,由于是多點觸摸,所以他能感應到手指滑動的快慢以及力度(力度用觸摸點的多少轉換來實現),從而操作系統應用起來更加人性化。
多點觸控意即一些讓電腦使用者透過數只手指達至圖像應用控制的輸入技術。
要使用多點觸控技術,裝置必需配備觸屏或觸摸板,同時需裝載可辨認多于一點同時觸碰的軟件,相較之下,標準的觸控技術只能辨認一點,是其之間最大的分別。能讓電腦感受到物理上的觸碰的事物包括:熱力、指壓、高速攝影機、紅外線、光學感應、電阻改變、超聲波接收器,微音器、雷射波幅感應器及影子感應器等。
現時已有若干多點觸控的應用及計劃。有些目的是令輸入更個性化(例如:iPhone、iPodtouch、MacBook系列、HTCMagic、HTCHero、HTCDesire、NexusOne、Xperia及HTCDiamond),不過這種技術最主的目的是帶來人機互動新時代。
多點觸控發展
多點觸控技術始于1982年由多倫多大學發明的感應食指指壓的多點觸控屏幕。同年貝爾實驗室發表了首份探討觸控技術的學術文獻。
1984年,貝爾實驗室研制出一種能夠以多于一只手控制改變畫面的觸屏。同時上述于多倫多大學的一組開發人員終止了相關硬件技術的研發,把研發方向轉移至軟件及界面上。同年,微軟開始研究該領域。
1991年PierreWellner對多點觸控“數碼服務臺”,即支持多手指的提案,研制
多點觸控出一種名為數碼桌面的觸屏技術,容許使用者同時以多個指頭觸控及拉動觸屏內的影像。
1999年,“約翰埃利亞斯”和“魯尼韋斯特曼”生產了的多點觸控產品包括iGesture板和多點觸控鍵盤。在2005年,被蘋果電腦收購。
2006年,紐約大學的JeffersonYHan教授領導研發的新型觸摸屏可由雙手同時操作,并且支持多人同時操作。利用該技術,JeffersonYHan在36英寸×27英寸大小的屏幕上,同時利用多只手指,在屏幕上畫出了好幾根線條。與普通的觸摸屏技術所不同的是,它同時可以有多個觸摸熱點得到響應,而且響應時間非常短——小于0.1秒。
2007年,“蘋果”及“微軟”分別發表了應用多點觸控技術的產品及計劃,令該技術開始進入主流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