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于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移動互聯網產業在一些新興地區正呈現爆炸性增長。手機特有的便攜性,使得其必然成為日后搭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支架。近日,騰訊發布了一篇名為《哪些行業將被顛覆》的報告。報告中也明確表示,不論是國內還是海外,“人手一機”的景象仍在蔓延,智能手機的普及也還在繼續。
雖然如此,但新品牌和新機型的不斷涌現,使得行業競爭受到刺激,整體發展變緩。臺灣資策會產業情況研究所(MIC)資深分析師韓文堯分析指出,智能手機進入了“量平價跌”的成熟期,未來不易再出現2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終端廠商正面臨困局,也就意味著手機供應鏈必然會產生連坐效應。
自2015年第一季度開始,手機供應鏈市場相對以往十分低迷。就攝像頭行業而言,受環境影響,今年上半年國內大部分廠商的出貨情況都不容樂觀。除此之外,產品的毛利率也是每況愈下。國內鏡頭、模組行業霸主舜宇光學也跳脫不了這個局面,舜宇光學2014年半年報中顯示,攝像頭模組業務毛利率為10.9%,今年同期卻已下滑至9.1%。
經歷了近20年的風雨洗禮,雖然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但是物極必反,盈滿則虧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不得不承認,近兩年的手機產業發展已經大不如前。
產品本身的問題
由于智能手機多元化快速發展,久而久之,用戶對手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手機的功能愈發強大,帶來的用戶體驗也漸漸趨近于極限。這對于手機產業來說,產品差異化競爭將愈演愈烈。
想要得到用戶的認可,同時保證產品的性能和功耗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軟硬件上同步加強、大力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研發,大筆的資金流是必需品,對于多數小型企業來說會非常吃力。就拿最近炒得十分火熱的雙攝像頭來說,其他方面先不論,單是生產成本,就是對小型企業最大的限制。
綜上所述,差異化產品雖然是手機市場競爭中的一把利刃,但小公司在產品尚未成熟時入市,著實有很大風險。
產品的實用性
依舊用攝像頭行業舉例。手機拍照的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以往的8萬像素到現在的2千萬像素,甚至更高,發展速度令人乍舌。
當這些超高像素的產品出現在市面上,各位不知是否會一個有疑問:這么高像素的手機,真的有必要嗎?在廠商不斷刷新手機像素的上限時,有沒有可能走入了為了提高而提高的誤區?
終端廠商一向是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生產的產品都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但是這些所謂的需求,究竟是真的需求還是想象的需求。
關于供應鏈的管理
國內的手機品牌供應鏈基本上是呈圈狀發展。也就是說,將訂單分配給固定的供應廠商。這樣做讓自身的產品供應鏈穩定發展,同時也使得供應鏈出現局限性,失去了解決突發狀況的靈活性。
當然,大部分廠商都是有遠見的。據了解,國內不少手機品牌也會在“圈外”發展,除卻原本穩固的供應鏈外,也逐漸將訂單越級分到二級供應商的手中。反向而言,供應商的專注同樣重要,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面,想來也是大家最不愿見到的。
總而言之,管理供應鏈需企業自己掌握,但兩者之間專注與合作不可或缺。
產品的競爭環境
之所以多年前的手機市場前景一片大好,是因為有太多沒被開發的“沃土”。大批廠商的涌入,導致競爭加劇,國內手機市場紅海泛濫。然而今時已不同往日,因為手機產業愈加成熟,整個產業鏈中有太多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其中“溺斃”。
不僅如此,眼下手機產業鏈正面臨“寒冬”,而這個無限趨于智能化的時代還在不斷孕育出更多、更新、更豐富的智能化產品,稱得上“雪上加霜”。而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等的物聯網經濟已經成為新一輪熱點,也就是說智能手機已經不再被大眾獨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