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獲得虛擬運營牌照的企業之一,迪信通這個中國最大通訊設備連鎖銷售企業也曾因“虛擬運營商”的光環而獲得資本市場青睞,但今年以來,其股價卻節節下挫。
5月5日,迪信通(06188,HK)股價盤中最低下探至2.780港元,創下自2014年7月8日上市以來新低。5月9日,迪信通報收于2.840港元,較公司股價最高點時,僅剩約三分之一。而且,年報數據顯示,迪信通的銀行貸款已經達到31.99億元,支付銀行利息達到1.68億元,當零售鋪面大肆擴張之際,迪信通卻又深受電商沖擊與營業成本上升之苦,以致凈利率甚至常年低于3%,成為一家為銀行打工,跑不過余額寶的公司。
這家中國最大的移動通訊連鎖行業巨擘,究竟怎么了?
迪信通最近發布的年報顯示,2015年迪信通營業收入為158.3億元,同比增長10.25%,同時,迪信通凈利潤也實現12.24%的同比增長。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迪信通的靚麗數據背后是銀行貸款已經從2014年上市招股時的18億元左右突破30億元,流動負債突破40億元,每股現金流-0.18元,資產負債率從2014年底的39.31%上升到49.64%。而被外界一直看好的“虛擬運營商”業務,在迪信通董事長劉東海的報告中一字未提。
實名制落實不到位遭約談
2014年迪信通在香港上市,彼時迪信通的一個概念就是轉型“虛擬運營商”。
事實上,2013年開始迪信通布局虛擬運營業務,作為最早一批獲得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牌照、也是為數不多的同時獲得三家基礎運營商轉售業務牌照的品牌,其虛擬運營商業務品牌名為“迪加”。
2015年年底的迪信通通信合作伙伴大會上,迪信通通信公司總經理趙楓曾表示,截至2015年11月底,迪信通通信用戶發展量已經突破200萬,今年1月19日,迪信通通信宣布其用戶發展量已經突破300萬,2016年,迪信通通信將在產品研發、渠道精耕、市場推廣、服務支撐等方面持續發力,用3個億的資金將迪信通的虛擬運營商業務“迪加”打造成為擁有1000萬用戶的國內虛商第一品牌。
不過,虛擬運營商暫時未成就迪信通。由于虛擬運營商目前還只是初級階段,行業也沒有完全做起來,這令迪信通擁有的線下門店資源價值尚未很好釋放出來,加上行業出現“實名制”漏洞,這多少令虛擬運營商的未來前景有些堪憂。
不久前,央視新聞頻道以“失控的170號段”為題報道了虛擬運營商實名登記制度落實不到位,170號段成為通訊信息詐騙重災區的有關情況。工信部于4月7日緊急約談實名制落實不到位的三家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分享通信和迪信通,責成三家立即進行整改。據悉,今年以來工信部已向類似16家違規企業下發了整改通知。
至于迪信通目前實名制工作落實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記者致電迪信通通信公司董事長黃建輝得知,迪信通實際上也做了很多具體的工作,由于他正在外出差開會,具體做的工作可向趙楓咨詢。同樣,趙楓因開會中無法接受采訪,他隨即表示安排迪信通通信公司市場部方面聯系記者。
很快,迪信通通信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聯系了記者,但該工作人員稱“目前并不方便透露做了哪些工作”。她說,“我們肯定在做一系列的動作,但實際上說得越多,一旦碰到比如抽查什么的時候,誰也說不好會出現什么狀況,現在我們只能說得越少越好,越低調越好。如果真的做好了,那個時候再說也是真正有效果的時候,而現在說自己做了什么沒有意義。”
上述工作人員還稱,“工信部在下月月中將會有其他的動作或是抽查,等迪信通拿到正式牌照之后再說做了哪些工作,現在說只會對自己不利。”
手機銷售遭線上線下雙重夾擊
在3C零售行業,以迪信通為代表的線下渠道當時在功能機時代是相當有競爭力的。
在功能機時代,由于不同的功能機有不同的指標,消費者最終購買手機之前必須前往線下店挑選體驗。可以說,功能機時代的手機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非標準產品,消費者很難根據簡單的描述來定義產品從而產生購買的欲望,這就為當時的迪信通創造了良好的機會,也是其高速成長的黃金時代。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手機成為可販賣的標準品,購買前體驗的重要性也隨之在消費者心目中越來越低,于是有了線上手機銷售的風生水起。
迪信通的傳統生存模式以增開門店、擴大銷售規模來提升業績顯然不再符合市場的現狀,持續盈利能力備受考驗。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巖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迪信通目前的開店模式一方面受到蘇寧、國美等綜合零售巨頭的同業競爭;另一方面受到迅速崛起的電商沖擊,其開店模式遭到較大壓力。據記者了解,以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企業一步步蠶食了原本屬于迪信通的市場份額,而線下的蘇寧國美也是狠角色,在家電產品利潤增長漸緩的形勢下,很快將手機品類納入門店體系,蘇寧國美的強勢插足也不斷沖擊著迪信通的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今年3月,蘇寧天貓更是聯手打造手機“第一賣場”,目標直指千億銷售,而雙方的渠道也是業內最廣。
此外,手機廠商自身對迪信通這類移動通訊連鎖企業也有一定的沖擊。以蘋果為例,廠商主要以官網和其品牌地面店為主,分銷渠道也多集中于強勢電商平臺,只有極小部分留給傳統的移動通訊連鎖企業。在業界看來,無論是手機產品還是電子產品,隨著價格的高透明度,行業競爭變得尤為激烈,而帶來的影響則是利潤較薄,將不斷縮減著3C行業的整體利潤。
迪信通向O2O轉型
在銷售市場遭各路對手夾擊后,面臨困境的迪信通向O2O轉型并完成關鍵布局,除實體店之外,還構建了迪信通官網、手機APP,全員微店等全體系的自有互聯網渠道,更進駐了天貓、一號店、京東商城等第三方平臺。
而在線下,迪信通主要采取直營店和加盟店相結合的連鎖經營模式進行門店擴張,加盟無疑是最簡單而直接的,有利于迅速擴大規模,但風險在于加盟商的真實銷售情況等難以了解,反而不利于品牌管理。杜巖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體加盟傳統商業連鎖行業目前受到互聯網沖擊也是非常大,目前的潮流是線上線下融合,如蘇寧發展線上業務,成為國內第三大電商平臺。
不過,迪信通創始人劉東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與各地有實力的經銷商合作,與他們達成戰略聯盟,通過他們滲透到全國2862個行政縣以及48000多個鄉鎮。劉東海同時希望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讓迪信通的門店數量擴大10倍。
互聯網資深觀察家、速途網副總編丁道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實際上線下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悲觀,互聯網也并非是唯一的方向,以后線下也會越來越強大。他以OPPO和VIVO為例稱,“兩個品牌手機基本上都是走線下,過去的幾年兩個品牌的增幅超過聯想和小米。它們在全國有超過10萬的合作店鋪來幫助它們賣手機,效果也很好。所以這么來看的話,迪信通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丁道師同時指出,盡管模式很關鍵,但最終的核心還是需要有很強的管理團隊。他對迪信通的擔憂在于,迪信通的人員變動很快,人力管理和人才激勵機制都不完善,如果“人”這方面的問題無法解決的話,任何企業都無法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