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長期關注電子及芯片業的微博大號“手機晶片達人”的爆料。在三星之后,蘋果終于加入3D屏陣營,這將對整個3D曲面屏產業鏈及OLED屏產業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旭日移動:2020年3D玻璃蓋板滲透率將達60%
那么,除了三星以外,國內3D曲面屏及OLED產業鏈已經準備好了么?
根據調研機構WitsView的數據,2015年全球中小尺寸AMOLED產能面積為506.5萬平方米,在產業持續擴大投資下,預估2015至2019年間年復合成長率高達30%。
而根據調研機構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李春麗的報告,2015年全球的AMOLED智能手機滲透率只有16%。預計到今年年底,這個滲透率將達到21%,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據將會進一步擴大,達到36%。“2013年我們全球AMOLED的智能手機六款,2015年這個數據就達到了60款,我們預計到今年底,全國AMOLED智能手機將會超過80款。”
在供應鏈方面,目前國內面板廠商能夠占到全球AMOLED面板市場份額的6%左右。國內的AMOLED面板廠商正在積極地布局AMOLED的項目,包括BOE、深天馬、和輝、信利、中電熊貓、昆山國顯等。“相信通過努力,不出五年或者五年的時間,國內的AMOLED面板可以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
除了AMOLED供應鏈,3D蓋板玻璃也將成為手機下一個創新的技術新趨勢。據了解,3D玻璃蓋板在2015年的滲透率不到1%。目前除了三星的S6edge、S7外,國產手機中只有VIVOXplay5采用了3D蓋板玻璃。
不過李春麗認為,2016年隨著VIVO、小米新的產品發布,滲透率將會超過4%,對應的市場容量將達到17億元。預計到2020年,3D玻璃蓋板在智能手機滲透率將超過60%。而整個3D曲面屏需求的爆發,也將給下游的熱彎機、鍍膜機、CNC等制造設備廠商帶來超過100億的市場機會。不過,由于3D曲面的加工工藝比較復雜,它會存在良率低于預期。加上因為3D玻璃蓋板前期需要大量設備的投入,假設設備技術更新了,投資風險仍然不小。
中穎電子:如何打破韓國AMOLED驅動芯片技術壟斷?
AMOLED驅動芯片代表廠商代表中穎電子陳秀宗表示,對于AMOLED的工藝來說,目前相關的技術都掌握在韓國人的手里,技術的演進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跟得上。而驅動芯片是AMOLED產業的技術火車頭,國內設計公司可打破國外競爭者在對國內所型成的技術壁壘。AMOLED業者可搶得先機同步展開最新技術研發,不須等待國外供貨商技術保護期,就有機會在某一領域局部領先。
陳秀宗表示,1994年成立的中穎電子公司核心重點就兩個:嵌入式的CPU單芯片和顯屏驅動芯片。在顯屏驅動方面,中穎目前是領先者,并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陳秀宗同時也談到了AMOLED驅動芯片的技術發展趨勢,他認為2K跟4K屏是將來必定的趨勢。特別是對于手機屏來說,要到2K屏有更細膩的顯示需求,這表示需要帶來10bit或10+2bit灰階輸出。
但是根據目前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如果要做2K屏,工藝必須要達到18um。目前相關的技術都掌握在韓國人手中,包括距離從3um到2.5um等,技術演進需要花一段時間。
柔性顯示和穿戴部分大量會使用到FlexibleOLED的技術
從AMOLED的驅動芯片發展趨勢來看,智能色彩管理也成為一大方向
不同顯示器的色域不同,所顯示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OLED具有廣色域的特性,其色域>100%NTSC。將OLED色域調整成sRGBorAdobeRGB,修正其色域太廣造成顏色過度飽合的問題。
可透過輸出PWM的pulsewidth來控制背光模塊的亮度。OLED是自發光組件,必須控制每一像素點的亮度來達到。
AMOLED驅動芯片的另一大趨勢是智能低功耗管理:
通過動態亮度調整、低功耗待機顯示、待機顯示電壓調整、分辨率調整、待機呼吸顯示等降低功耗的措施。在現有常規降低功耗技術基礎上,結合AMOLED特點,可提供更多形式的省電技術,延長待機時間。
溫度的變化會造成OLED發光效率的不同。透過DynamicELVSSController來補償溫度的變化。當溫度感知器偵測到溫度變化時,可透過S-Wire下達命令去調整ELVSS電壓,使得OLED面板的亮度保持固定。
子像素優化處理,又稱為SPR。整合不同家的SPR演算在同一顆DrivelIC中。從技術的發展來看,SPR因為減少了子像素,使得畫素與子,畫素在面板上的設計空間得以放寬,良率亦可提高。
陳秀宗表示,因為AMOLED技術大多數掌握在韓國人手里,驅動芯片是AMOLED產業的技術火車頭。中穎電子希望做的是打破技術上的壁壘,搶先布局,最大程度保護國內AMOLED業者的利益。
紐迪瑞:壓力觸控如何與曲面屏完美結合?
除了驅動芯片外,曲面時代的到來也讓壓力觸控方案換發新的生機。
壓力觸控廠商紐迪瑞創始人李灝博士介紹了如何將壓力觸控方案與曲面屏進行結合。
紐迪瑞是2011年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由光量資本、東方富海、三星風投和中興合創共同投資。技術獨有,自主知識產權,2余項國內外核心專利。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他表示,3D屏之所以要做成曲面主要是為了滿足幾個應用需求:第一是分屏顯示,它可以讓一個屏幕做更多的事情,有大屏有小屏;第二是實現真正的終極無邊框,可以實現更廣泛的視角。
Iphone6S開始加入壓力觸控技術后,在行業內興起了壓力觸控熱潮。但實際上中興的天機mini才是業內第一款采用壓力觸控技術的廠商。壓力觸控到底是跟風還是真需求?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六七款旗艦機出來了,顯然是真需求。用戶界面能提供快捷的操作,游戲娛樂和場景拓展,相信隨著壓力觸控的普及還有更多的壓力觸控,讓壓力觸控成為整個手機體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交互方式來看,已經有了Multi-touch、Stylus等交互方式,下一步是什么?
曲面上的壓力觸控怎么實現呢?通過3D玻璃以及柔性TP的結合。
李博士也介紹了NDT的壓力感應技術原理:通過感受面板的微小型變,來判斷按在面板上的壓力,目前最小的工作壓力可以在50克左右,最小可以檢測的面板形變是小于0.001毫米。
從壓力感應技術的分類來看,紐迪瑞屬于直接壓力感應的方式:直接感應的是面板形變,測量兩者之間的間距,改變兩者的電容來檢測壓力的變化。
如果一旦有一個壓力壓在這個觸摸屏上面,那么應變產生的是一個比較突起來的峰。應變檢測是集中的峰,位移是一個整面的彎曲,所以在分辨率上,應變都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簡單來說,這個測量應變就像兩個鉛球放在一個蹦床上,用電容的方式測量位移就像兩個排球放在蹦床上,應變可以明顯地看出兩個球之間的區別。
當然,如果電容式方案遇到曲面屏,最常見的問題包括兩個:一個是識別度減弱,另一個是曲面部分無變形。雙層結構是一個空間更加拉大的,另外一個是非常難控制中間厚度的一個形態,這時候電容的識別就非常難以實施。因為是曲面,所以雙面都有支撐,這個支撐會讓在支撐點的電容非常非常難以檢測,因為它本身并不變形。
目前,NDT已經在3D的曲面玻璃上做了壓力觸控,這個壓力觸控就是一張壓力感應,直接貼合在3D曲面玻璃的背后,這是一個即貼即用的完整的解決方案。
此外,NDT也有自己的一套算法來提供完整的即貼即用的模組,讓曲面的單層結構成為可能。
這是NDT的方案與包括Apple在內的兩家壓力觸控方案的對比。由于檢測電容本來就是一個對時間積分的過程,而且它存在一個響應速度的問題,紐迪瑞的解決方案比普通的電容壓力解決方案響應速度提高100到200毫秒左右,這對用戶反映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用戶希望我按上去馬上反應,我們的解決方案叫即時反應。
聯想:柔性屏將引發哪些產品變革
聯想研究院施金忠介紹了手機的形態可能因為柔性屏而有哪些發展?
施金忠首先介紹了手機產品形態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是PC,從1977年的電腦出來以后,到現在大概40年時間,手機大概是從2007年第一代蘋果推出以后,基本上智能手機的形態基本上就被限定了,這十年來的發展,沒有脫出剛出的形態。
第二個是手機,施金忠表示自己曾經在HTC,算是跟蘋果一起定義了后續的智能產品的形態。
第三個是智能移動設備,可能會有智能手表、機器人,甚至各種不同的形態。
未來的科技或者是產業會怎么發展?前段時間聯想在美國有一場技術發表會,展示了一些黑科技:
第一個是手機防碎屏的技術,這是MOTO很擅長的,也解決了手機屏幕會破的實際需求。
第二個是Tango的手機,它將來可以更好的跟AR和VR做結合。
第三個就是模塊化的手機,這一點在發表會的時候,其實大概有三個板塊,是音響、投影和電池設備。
第四個就是OneCompute的模塊,讓你的手機有電腦操作的可能性。
然而,聯想介紹的重點就是關于柔性屏的裝置,在發表會上聯想總共發表了兩款柔性屏,第一款是C-plus,它可以跟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做切換。另外一個是Folio,它可以做手機和平板的切換。
柔性屏對于接下來的形態有什么變化?這是剛剛講的C-plus的形態,有電話需求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這是Folio,是平板跟手機的狀態,所以兩個的挑戰度各有不一樣的地方,柔性屏的產品形態不會有個通用的標準,關鍵是看你怎么使用這個產品。
接下來談一下柔性裝置設計的一些要素:基本上它的要素跟目前傳統的手機其實不太一樣。
你的使用者如果是一個運動形態的場景,他需要的可能是手機為主,而不是平板為主。
柔性屏是一個關鍵,但并不是唯一,因為這個東西整合度很高,必須把整個設計整合在一起。轉軸也是關鍵,平板可以提供足夠強壯的材料,但手機上有很多的空間設置。還有整機架構,聯想研究院發現很多手機用的材料不適合用在柔性裝置上,手機是把不同材質剛性的組合在一起,但柔性裝置需要的并不是這個,你在找材料的過程中會發現基本都是日本韓國的材料為主。這兩個在柔性裝置上的材料走在前面,這是未來大家可以努力的方向。最后組成制程也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柔性裝置大致上的設計方向是這樣,它要考慮的是比較復雜的。
接下來來看柔性屏本身的趨勢大概會往什么方向來演進?其實基本上柔性屏的設計中,第一個要考慮產品是外彎還是內彎,這兩個各有不同的挑戰;另外,這個屏是彎一次還是兩次,彎得越多,挑戰越大。
柔性屏下面是整個屏幕跟裝置的發展,第一代的產品是屏幕本身作為一個曲度,最早是LG推這個方向。目前比較廣泛的是在兩側的曲面。
在2014年以后,兩側曲面的發展方向。今年看起來,真正的柔性裝置應該是今年的元年,所以接下來可能會看到有更多的裝置開始出現。
再往后走,其實反復彎軸之后還有下一個挑戰,就是像衣服一樣可以拉伸,拉伸的挑戰比反復彎軸的挑戰更大一點。
施金忠認為,柔性屏普及以后的移動終端形態會很多元,它不像傳統的手機。在智能手機之前,它有滑的、轉的、翻的,所以柔性屏可以看起來,有轉繞式,或者彎折式。“所以我個人覺得,未來產品的形態會非常多元,經過一個整合之后,接下來形態的整合,然后不同市場的需求,會讓未來的產品,大家有更多的期待,而不是到目前被一個整合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