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初,特朗普成功當選為美國下一任總統,給美國以及臺灣電子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領域帶來了一陣旋風,當日兩地電子股一路狂跌,原因主要在于特朗普一直所推崇的是要求美國企業回本土制造,而其中受傷最大的可能當屬蘋果。為了讓美國企業回美國本土制造,之前特朗普甚至稱美國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松綁,使現行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降至15%,另一方面也施壓那些不愿回去的企業,會對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產品關稅。
事實上,在今年六月份的時候,蘋果公司就已經向富士康、和碩提出了將所有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的這一想法。而在前不久,富士康也表示,目前正在擴大美國業務,初步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以擴增當地運營業務,目前相關投資尚未定案。富士康的這個聲明,似乎讓蘋果回美國制造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了。那么,如果蘋果被迫選擇回美國生產的話,又將對國內手機產業產生哪些影響呢?
蘋果回國制造與否都是虧 國內手機廠商為最大的贏家
整體看來,如果蘋果回國生產的話,對于國內手機產業而言是新的機遇,同樣也面臨很大的風險,機遇主要體現在手機廠商,國內智能手機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而對于國內供應鏈而言,雖然機遇也有,但是更多的卻是面臨著風險與挑戰。
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是個利好消息,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蘋果選擇在美國制造的話,距離國內市場跨越一個太平洋,這也就是說,蘋果新機在國內發布的時間將會有所推遲,為什么這么說?
眾所周知,早幾年的時候蘋果手機一般都沒有在中國市場首發,一方面是出于保密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在于“延遲”蘋果在國內市場上市的時間,延遲的原因除了保密以外,另一部分原因想必業界共知!蘋果回國制造以后,毫無疑問選擇在國內首發的概率將更少,在國內發布的時間還將繼續“延遲”,這為國內手機品牌贏得了更多的搶發時間!
另一方面,在于成本問題,前文已經提及蘋果在美國制造的話成本估計提高100美元左右,而蘋果手機的硬件成本才2000多元,更有說法認為由于人力與元器件的因素,蘋果在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提高一倍!而蘋果如果堅持在海外生產的話,又將面臨45%的稅收問題,現在需要考慮的就是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如何在兩者之間權衡,而且還必須將中國市場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哪怕蘋果回國制造的成本因素低于稅收成本的話,在只低一點的情況下而失去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對蘋果而言同樣是得不償失。同時庫克與特朗普之間的那層關系也不可忽略。
從以上兩種因素來看,對于國內手機廠商而言都是好事,蘋果選擇回美國生產,那么其在國內的上市時間恐怕將有所延遲,為國內手機廠商發布新品贏得了更多的時間,這種情況下,蘋果稅收雖然從35%降低到了15%,但是降低的稅收能否抵消成本的提高尚且不知;而且回國生產雖然稅收有所降低,但至關重要的是,特朗普把回國制造企業的稅收降低到15%,“15%”這個數據肯定大有來頭,包括蘋果在內的企業還必須考慮今后政策的變化是否會對稅收又有所提高,雖然不至于提高到35%,但在一定的程度上稍微提高一些不是不可能,這層風險可想而知!
而蘋果選擇堅持在海外制造的話,又將面臨稅收增加到45%的問題,相比之前已經提高了不少,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只有三種選擇:一是繼續提高手機的售價,但這對其銷量可能造成一定的打擊;二是繼續壓榨供應商的利潤,今年蘋果曾要求供應商報價降低20%,這遭到富士康、日月光半導體等一眾供應商的反對。三就是壓縮蘋果自身的利潤空間,這種可能性應該不大。
而蘋果如果提高手機售價的話,勢必將會導致蘋果供應商陣營出現分化,蘋果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力也會隨之弱化,因為供應商愿意和蘋果合作,在于蘋果能帶來穩定的訂單與利潤。但蘋果搬回美國,顯然破壞了這種利益上的一榮俱榮的平衡關系。
從國內市場來看,今年華為、OPPO/vivo三家出貨量大幅度提升,這不光是在國內市場,在海外市場同樣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蘋果無論是選擇在海外生產還是回美國生產,都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對于國內手機廠商來說,它們才是更大的贏家!對于當前尷尬的蘋果而言,需要考慮的是回國與不回國這兩種選擇哪種帶來的損失更小的問題。
中國供應商或與蘋果分道揚鑣 引發國內手機供應鏈洗牌
蘋果最為利潤最高的手機公司,據數據顯示,蘋果製造iPhone、iPad和Macs的供應商總共有超過766家,其中346家在中國,126家在日本,69家在美國,41家在臺灣。顯然,要想蘋果回美國制造的難度相當大,首先在成本方面將要提高100多美元,而且主要的供應商都在中國,這一年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不斷下滑,蘋果今年在北京和深圳兩地分別設立研發中心,足以表明庫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尤其是在中國本土手機品牌華為、OPPO/vivo崛起的情況下,蘋果更加需要加強在中國市場的布局,而且從蘋果公司整體發展來看,中國市場也是重中之重!除此以外,美國具有合格資質的制造和組裝技術工人的數量不及中國,中國最為“世界制造”的典范,在制造和組裝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手機產業實力持續攀升,在一線品牌大廠華為、Oppo、Vivo、小米等驅動下,華南一帶的手機供應鏈業者逐漸擁有更具競爭力的成本與規模優勢,并且手機產品發展日益成熟,國內手機品牌廠在全球出貨比重還將持續擴大,有業者認為兩岸手機供應鏈勢力消長情況也將更明顯。
除了華南地區,深圳一帶的電子供應鏈逐漸具備規模優勢,對于產品管銷、量產及品質掌握等能力都有提升,擁有更好的實力對應對客戶訂單需求與市場競爭,國內手機供應鏈從過去山寨形象已經開始改頭換面,如今在深圳一帶的二線手機廠商單月手機出貨量上看50萬支以上,甚至包括手機周邊產品等,在當地同樣是呈現百家爭鳴情況,而且營運規模與出貨量與日俱增。
在國內手機供應鏈快速發展崛起的情況下,對于蘋果在國內的供應商而言,究竟是尾隨蘋果一起到海外發展,還是放棄蘋果這一客戶成了一個難題。對于大型供應商而言,借助蘋果回流美國的確可以進軍美國市場。
不過,對于小的供應商而言,為了蘋果遠赴海外究竟值不值得依然是個未知數,一方面風險太大,這些年因蘋果倒閉的企業已經不在少數,另一方面,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人力成本來說,小型企業都沒有這個實力,或許蘋果會予以支持,但是終究是要靠企業本身。同時,對于供應商而言,如果去美國生產的話,無論是人工生產還是自動化,其成本均要超過國內。
此外,許多供應商必然還會考慮到,一旦回美國生產,在付出極大的搬遷成本、人力成本、物料和物流成本以及時間成本等,在蘋果的地盤,還會進一步受到蘋果定價與其本土供應商政策的牽制。正因為這些原因,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中,會有很大一部分供應商或選擇不搬遷,此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此前也表示,許多供應商們對于美國建廠興趣不大,因為電子制造業供應鏈龐大而複雜,想要實現純美國生產非常難。
同時,如和碩、緯創等許代工廠都有自己完整的配套廠商,配套廠商若要在美國設廠,仍然需要以更多的下一級配套廠商和原材料供應商去跟進支撐,簡而言之這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這些廠商在中國扎根已深,并且形成了固有的產業鏈集群,難以搬遷也不可能都進入美國,如此一來,蘋果的供應商就會形成搬與不搬的兩個陣營,原本統一的供應商群體被分化,這當然不是蘋果愿意看到的。
在前文提到,蘋果公司就已經向富士康、和碩提出了將所有的亞洲生產線全線撤回美國的這一想法,富士康也表示初步評估美國地區潛在的投資機會。為什么富士康會這樣考慮呢?富士康可以說是蘋果供應商中的一個特例,其在蘋果供應鏈所占據的優勢不是其他供應商所能比擬的。因為占據蘋果公司iPhone在內的多款蘋果產品代工70%以上份額,這對它而言運營利潤相對可控。
但對于部分小的零部件供應商來說,其風險不僅僅來源于蘋果的雙供應鏈策略,還源于額外的運輸成本和關稅以及在美國投資建廠、人力等巨額成本。基于這種情況,蘋果在國內的一些供應商可能會與蘋果分道揚鑣,因為特朗普把外來進口產品稅收提高到35%,而分道揚鑣的結果則是加入國內廠商供應鏈的競爭,這勢必又將加劇國內手機供應鏈競爭的惡劣程度。
此外,蘋果為確保產品成本與利潤可控,也需要全力去扶持本土供應商。那么中國的部分供應商也會基于擔心邊緣化以及未來生存的考慮,開始有意識的爭取國產手機陣營的訂單的機會就比較大了。
雖然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有其優勢,但是從當前國內手機供應鏈角度來看,當前的供應鏈競爭已經不單單局限于搶奪客戶,已經轉化到供應商與手機廠商綁定的團隊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在中國的一些供應商想要重新入局相對而言有點難度,當然也并不是不可能,只不過這將導致國內手機供應鏈產業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尤其是在目前國內手機供應鏈競爭已經很慘烈的情況下,出局與入圍的風險與機遇都很大!
同時,對于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而言,它們進入國產手機供應鏈的難度不僅僅體現在與國內其他手機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更重要還要看國內手機廠商的臉色,眾所周知,國內手機蘋果目前都在加強自己的供應鏈,因為手機廠商的競爭同樣也擴散到供應鏈,對供應鏈的管理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很重要的一部分,如華為和小米都做自己的處理器,OPPO/vivo等都自己的工廠。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手機廠商對供應商的選擇性將有所提高,對于它們來說,一方面是它們健全自己供應鏈的機會,另一方面,同樣也是增強與供應商之間話語權的機會,而這勢必又將導致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惡化!所以,對于國內手機廠商而言,蘋果回美國制造,它們的“贏”不僅僅體現在與蘋果的競爭過程中,此外在供應商方面,對國產手機而言依然是“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