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宣布,鴻海(2317.TW)將斥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10.5代面板廠。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鴻海新廠初期將雇用3000人,但配套服務后,最終可影響到13000人的新增就業機會。威斯康辛州州長Scott Walker也表示,鴻海新廠將吸引至多達150家的協力配件供應商,到威斯康辛州南部以及鄰近各州來開展相應業務。
本文鏈接:http://www.manmachine.cn/news/show-htm-itemid-21910.html
在全球的面板產能都往中國境內聚集的時候,鴻海年初也宣布在廣州新建一條10.5代面板產線,來爭搶全球的電視產能。現在鴻海跑去美國再開一個類似的工廠,顯然是減少了這些產能原本可以給中國工人的就業機會,從而讓這13000個工作崗位也隨著這些面板產能去了美國。
盡管美國的能源與土地成本,甚至稅收成本,目前都跟鴻海產能部署最集中的中國相差不太,甚至其中多數的顯性成本,都已經遠遠的低于中國。但是在長期以來,由于消費類產品多數采用開放的共性技術生產,固定投資與工藝成本的拆舊分攤,在行業內幾乎沒什么差別。而且在全球采購之下,產能在取得材料時所花的成本差異,也幾乎被抹平。加上各國政府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率,基本上也會把這些成本差異進行財政補貼獲得過盈收益。
因此,最終影響消費類產品規模生產成本中,與人力資源相關的成本比例,常常是產能是否最終能夠實現贏利的關鍵。中國在加入到WTO以后,憑借較低的人工工資成本和幾倍于產能需求的人口紅利,以及灰色的無保障勞工法律,使得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成為全球的洼地。根據李星從全球的產能成本拆分中了解到,一般來說,按照原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慣例,由于需要給員工工資以外生活保障成本,一個人力資源所花費的綜合成本,是其工資的六到十倍左右。但中國到目前為止,人力資源所花費的成本除了工資外,其它的生活保障成本幾乎不到工資的三倍。
威斯康辛州州長Scott Walker認為,新廠員工平均年薪將達5.3萬美元、外加員工福利。有人會覺得相比之下,中國的平均人工工資仍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水平,在當前的情況下要在美國建廠,綜合人力資源成本將是中國10到30倍。同時,威斯康辛州為了促成鴻海的工廠能順利建成并持續運營,給了鴻海為期15年、30億美元的稅負優惠,其本上相當于免費為鴻海這3000名員工,支付滿了15年的員工工資。
不過事實真相如何呢?如果僅從員工平均年薪將達5.3萬美元來看,好像是這么一回事。但如果從面板廠的員工工資來看,呵呵……。中國的面板技術曾經也經歷過國家主導,自主研發的階段,結果當年燒了天文數字的稅收收入,肥了買辦官員的腰包后,最后成為了全球面板行業的笑話,最后才有了臺韓面板廠敢于私設價格同盟,賣給中國的面板加價30%的后事。
被人賣了還要給人數錢的滋味當然不好受,抬不起頭來的中國面板行業只得學習韓國早年切入面板行業的行為,不再零零碎碎的買點高價設備加自主研發的“中國水墨畫技術”來自欺欺人辦廠了,而是在硬件上完全引進整廠技術,從廠房設計、裝修、設備配置采買、原材料配方與工藝、管理體系與量產技術等,全部高價購買國外能夠對外輸出的,低別人一個技術等級的面板生產技術。
整廠技術解決了,那么員工呢?同樣,除了行政管理人員,和技術儲備人員是“自己人”外,所有與技術、生產、品質相關的人員,全部從韓國、臺灣量產生產線上挖人,或把他們初退下來的員工請到中國來。所花的代價是多少呢?當年韓國人為了得到日本技術,以20倍當時日本員工的工資,把他們請到韓國產線上去。那么現在中國的面板廠要挖臺灣、韓國面板廠商的員工,付出的工資是他們現在的多少倍數呢?從臺灣媒體統計的信息顯示,一般是現在員工臺幣的工資數后再加個零,然后到中國大陸面板廠上班后發人民幣!也就是說,中國面板產線的員工工資,約45倍于臺灣面板產線員工工資。
如果這樣總體算下來,不計算物價上漲因素的話,現在中國面板廠的員工工資,是當年輸出面板技術的日本員工工資的100——150倍!你說這種狀況下,現在日本面板企業里的員工,還有心思上班嗎!怪不得別人說JDI、夏普的面板廠不是成本高,而是積極性低。所以夏普日本人管理沒錢賺,郭臺銘先生去管,馬上自動印錢了。
拋開這些因素不說,鴻海去美國開廠其實在員工與技術上,是更占優勢的。美國本土其實有很完善的顯示技術體系,直到現在,最先進的顯示技術,仍是美國在把持,其它的所謂顯示產業大國,其實仍是處于顯示產業代工大國的地位,在前沿的顯示技術與制造技術上,美國遠遠領先全球,只是由于美國本土企業對建面板廠造成的環境污染與員工職業安全顧慮重重,沒有繼續在顯示產業實業上繼續投資而已。其實近些年來,美國本土其實有一大批顯示技術人員苦于無法找到與自己對口的實體企業任職。
顯示產業經過全球代工企業多年與環境政策磨合,基本上可以做到了面板廠內無公害生產,加上廢棄污染物料可以固體化后轉移到其它國家與地區,作為他們低端產業的原材料使用,環境污染問題也可以在全球內得到很好的灰色解決。而員工職業安全問題,也隨著面板代線升級,幾乎絕大部分工序都實現了全自動化升級,員工真正接觸到面板本體的時間都極少了,員工職業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
鴻海現在在美國本土建廠,確實是全球制造業無公害升級完成后,美國嘗試重新切入全球制造業生態鏈的較好時機。而現在鴻海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把消費類產品的產能帶回到美國,讓原本屬于中國工人的就業機會轉移到了美國。不僅如此,特朗普還在7月2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蘋果現掌舵人庫克(Tim Cook)也愿意在美國建造三個大型工廠,以協助其復興美國制造業的目標。
重振美國制造業、找回制造業就業機會,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競選承諾,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布局全球、美國政府從聯邦到地方出力給予政策支持,也是富士康投資美國能順利拍板定案的關鍵因素。白宮官員表示,吸引鴻海、蘋果這種行業標桿企業把制造業回流到美國,不只是為找回制造業的就業機會,也是讓美國成為全球高階制造業的主導者。
目前美國除消費類產品外,其它的高端制造業產能仍是全球的重心,如果按可延續的制造業比重來看,美國制造業仍是全球霸主地位。但是隨著制造業的周期波動,美國前二十年除了消費類制造來基本消失外,其累積投資的汽車、航空制造業,也基本上把原來積累下來的利潤虧損完畢。維持美國在制造業里繼續掠取全球利潤的部分,已經由產品生產部分,轉移到了軟件、知識產權等產業服務環節上。
美國重新審視消費類制造業產能回遷到美國本土部分,除了不希望軟件與知識產權等產業服務升級時,嚴重脫離產能實現部分外,全球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以及所帶來的消費品產品深度綁定個人隱私信息部分,也是美國需要重新掌控消費品產品品質與安全的社會現實需要。這不僅對美國如此,很可能對于其它的先進國家來說,以后也會慢慢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日子里,從事國際產能代工的中國員工,慢慢失去一部分工作機會將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