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星、蘋果在國內的影響力逐漸下降,國產手機崛起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更多人也贊同這種看法。近幾年國產手機以華為、小米、OV四大廠商為首,發展迅猛,確實已經有了非常驚人的進步,但至少還沒到那種能在產品上直接將三星、蘋果完全比下去的地步。
國內手機商場新品發布會上,都會有這樣的習慣,在說到自己家產品的某個特點的時候,總喜歡拿三星或者蘋果當下的旗艦產品來對比,無論續航、拍照還是屏占比。一年下來,每年的iPhone和三星旗艦都被國產手機廠商口頭秒殺了無數次。
習慣了這種套路之后,我們也能明擺著是營銷上的一種策略。但可惜的是,iPhone的關注度依然不減,在各大獨立或者非獨立、國內或者國外的評測文章里,iPhone或者三星旗艦依然占據著評分榜最高位置,蘋果依然拿走了全球90%的智能手機市場利潤。
國產手機依然在追趕三星、蘋果的腳步。
在部分細節上國產手機優于iphone
當然,國產手機這幾年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部分國產旗艦在某些方便的確是比iPhone或是三星旗艦更優秀。例如,在續航問題上,不少國產旗艦(千元機定位不同就不說了)憑借更大的電池以及快充優勢,已經比iPhone要出色不少,而iPhone也只是到2017年的新品才支持快充,而且快充充電頭還需要單獨購買。
在系統功能上,國產安卓手機的定制系統加入了非常多的針對國人使用習慣開發的功能,也要比三星的安卓系統以及iOS更加方便。同時在拍照素質上,國產手機也在一步步追趕上iPhone、三星旗艦機。
這些進步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去依然不少地方國產手機與iPhone和三星旗艦有一定差距,而且在綜合體驗上,每年的iPhone依然是口碑最好的智能手機。
設計創新和技術實力上的差距
首先,外觀設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國產手機的外觀不是像iPhone就是像三星,甚至部分國產手機在UI風格上也設計成iOS類似的風格。去年,而前兩年三星手機引領的雙曲面屏幕也引得一陣陣跟風。
唯獨今年不同,在去年年底小米MIX全面屏概念出來之后,三星旗艦以及十周年iPhone X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思路,也算是國產手機也當了一回引領者。
而真正讓蘋果、三星屹立于科技行業頂端的依然是深厚的技術研發實力,從iPhone的Touch ID到現如今的Face ID,從三星Note 系列的S Pen到更成熟的虹膜識別,三星和蘋果在技術創新上顯然要比國產手機廠商高出一籌,這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三星、蘋果已經具備了自研CPU和GPU的技術實力,而且其實際性能也是行業頂級,今年的蘋果A11處理器多核心性能更是接近高通驍龍835的兩倍。
國內目前只有華為和小米擁有自研CPU,目前小米松果處理器才發布一代,而且定位于中低端,更多的還是依靠高通。華為的麒麟處理器近幾年依靠華為的龐大的出貨量還是表現出了不錯的水準,但在實際性能上依然與高通、三星或是蘋果的處理器有差距,而且GPU更是弱項。
而最后,對于國產手機來說,供應鏈才是最大的牽制。筆者在網絡上找到一份精心整理的智能手機供應鏈全景圖,可以看到在屏幕模組、攝像頭、處理器以及閃存等主要配件上,一流的供應商全部在日韓美三個國家。而一般三星、蘋果優先獲得供應,一定程度上導致國產手機供應鏈經常緊張,也就出現手機難產的情況。
國內手機產業供應鏈的發展是關鍵
國產手機都是組裝而成,并不是沒有道理,在供應鏈太過依賴國外廠商。華為、小米等品牌其實也意識到了這種問題,因此在近幾年也開始發展自研處理器以及觀察國內供應商的技術發展情況,除了旗艦產品,在很多中低端機上會與國內供應商合作,保證足夠的性價比。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6日,華為Mate 10以及Mate 10 Pro 在德國慕尼黑正式發布,其中Mate 10 Pro 所采用的OLED全面屏正是來自于京東方,而非LG或者JDI。而根據國內知名評測媒體ZEALER的測試,屏幕素質依然達到了頂級水準,的確有些振奮人心。
無論是供應鏈還是技術實力上的差距,國產手機廠商依然有比較長的路要走,而華為旗艦采用國產京東方屏幕開始,國產供應商或許能夠被更多企業關注,近年來國內屏幕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可以參考智能電視行業。
照此下去,終有一天,國產手機不會再受國外供應商的制約,不用再繳納昂貴的專利授權費,在保證旗艦機水準的同時降低成本,才能夠真正有硬實力與iPhone、三星硬拼。發布會上也不用再借著與iPhone的對比來抬高自己,那時候國產手機才是真正的成熟、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