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道】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月25日報道,中美貿易戰開打,科技產品成為美國制裁中國大陸的主要目標,雖然受影響的層面目前還未完全明確,但作為蘋果公司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的母公司,臺企鴻海科技恐是兩只大象打架之下,最大的苦主。
“鴻海有50%的營收來自蘋果,蘋果又約有30%的營收來自大陸”,臺灣“經濟日報”稱,“包括iPhone、iPad、MacBook等蘋果的產品,鴻海均是主力代工廠,‘鴻家軍’全面供應蘋果相關零組件,鴻海可能成為中美貿易大戰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至于另一家臺資代工企業,為蘋果代工生產MacBook與Apple Watch廣達電腦,生產經營也會受到嚴重影響,但該代工生產的蘋果云端服務器目前在美國制造,可以避開貿易戰沖擊。
美國科爾蘭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應超認為,鴻海已經啟動在美國制造的布局,因此鴻海可借由百億投資案,跟美國政府進行協商,要求個別優惠。鴻海為了降低風險,勢必會加速在美國制造的投資布局。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特朗普大打貿易戰,終極目的無非就是要求企業赴美投資,除了鴻海科技、廣達電腦外,另外幾家臺資代工企業,包括仁寶電腦、和碩聯合科技、緯創咨通等,可能也得將生產基地移往第三方或赴美制造,才能避免因貿易壁壘受創。
特朗普出席富士康美國投資建廠宣布儀式,夸贊郭臺銘為“最偉大的商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于中美雙方的貿易爭奪,商人郭臺銘此前一直選擇兩條腿走路,誰也不得罪。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2017年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美國白宮共同宣布,富士康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建立一座液晶面板生產工廠。
在此前的2016年底,富士康在廣州宣布,將在廣州投資610億元人民幣建立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主要生產大尺寸8K超高精細影像液晶顯示屏幕,量產后年產值將高達920億人民幣。
郭臺銘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在對美國進行投資的同時,不會放棄對大陸的投資,“我們是做生意的,富士康是有野心的,市場和未來科技都是我們追逐的方向。我們認為在科技領域,富士康在大陸和美國都會有很大的成長,兩邊都會繼續有很大的投資,不會說在這個市場投資了,另一個就減少。”
此外,2017年12月,印度交通部長證實富士康已提出在印度建廠申請,預計投資600億盧比(約人民幣62億元),提供4萬個勞工崗位。
有分析稱,在中國大陸、印度、美國等市場實現“通吃”,才是富士康最想要的。
3月8日,證監會發審委會議上,富士康首發獲通過,成功過會,登錄A股。
從2月1日上報招股書,到3月8號成功過會,富士康只用了36天,如果去掉中間7天春節假期和周末休息的時間,富士康從報材料到過會,僅僅用了20個工作日。
而據財經自媒體“投行老范”的統計,目前A股IPO申報的平均等待時間是1.79年(673天),富士康36天過會堪稱“火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