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60到藥明康德到富士康,到剛剛確定在港股上市的小米……一個特征再明顯不過,即這些耀眼的項目,一定是歸大投行所有。
投行生態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大塊頭項目越來越向頭部集中,馬太效應凸顯。以往行業前二十的券商都有機會拿到大項目,現在開始集中至前十,甚至是前五的券商,也即“五分天下”的格局。行業共識的是,今年投行的業績分化會更加嚴重,很多小券商的投行業績會很不好看。
細數近期的“大塊頭”項目:
有望沖擊年內最大規模IPO的小米集團首發項目,聯席保薦人為中信里昂證券、高盛、摩根士丹利;
“閃電”拿IPO批文,募資超過20億元藥明康德,聯席主承銷商為華泰聯合和國泰君安;
36天火速過會的富士康,承銷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過會同樣堪稱神速的寧德時代,輔導機構為中信建投、高盛高華、興業證券;
“掃地機器人第一股”科沃斯由中金公司保薦;
三六零借殼江南嘉捷回歸A股的輔導機構為華泰聯合;
……
今年以來,新股發行審核更為重視擬上市企業的規模利潤指標,大型IPO項目更易過會,儲備大項目較多的券商顯然受益。這一結構調整也在帶來投行業的大洗牌,強者愈強的趨勢更加明顯。
大券商分食“大塊頭”IPO項目
今年以來,小米、藥明康德、360等“大塊頭”企業上市造富的神話頻頻上演。在這些企業大擺慶功宴的同時,背后的保薦機構也是最大贏家。
小米集團擬在香港上市,聯席保薦人為中信里昂證券、高盛、摩根士丹利。
“閃電”拿IPO批文的無錫藥明康德聯席主承銷商為華泰聯合和國泰君安。
借殼江南嘉捷的三六零科技輔導機構為華泰聯合。
過會僅用36天,創造A股最快紀錄的富士康,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
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征是,這些大型項目的保薦人都集中于頭部大型券商。
另據記者統計,今年首發項目募資資金超過10億元的項目有13個,其承銷保薦費用累計超過億元。13個項目中,中信建投占據4席,華泰聯合證券占據2席,其他則被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等分食。
這一特征在今年已過會但仍未發行的擬上市公司中體現更為明顯。據統計,目前已過會但未發行企業有23家,而其中2017年凈利潤過億的企業就有17家。
17家企業首發項目的承銷保薦中,招商證券占得4席,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興業證券、中信證券分別占得3席,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分別占得2席,此外,銀河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銀、南京證券、東方花旗成功博得一席。
中信、中金、中信建投在會IPO大塊頭最多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統計295家在會IPO項目,以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超過5億為標準(部分公司未在2018年進行預披露更新,無法提取2017年全年凈利潤),共有23家大塊頭公司在排隊等待過會。
這些大塊頭公司中,以金融業為主,其次是房地產業。而在保薦機構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則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
中信證券共參與了9家公司的保薦工作,包括單獨承銷和聯席承銷。參與保薦的項目有:人保集團、浙商銀行、長沙銀行、廣州富力地產、青島港國際、寧夏寶豐能源、青島銀行、西安銀行和金輝集團。
中金公司共參與了6家公司的保薦工作,分別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人保集團、萬達商業、浙商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和中海油。
中信建投參與了5家公司的保薦工作,分別是蘭州銀行、首創置業、廈門銀行、江蘇紫金農村商業銀行和廈門農村商業銀行。
招商證券則出現了4次,包括獨立保薦鄭州銀行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聯席保薦廣州富力地產和蘇州銀行。
投行正現四大變化
南方一家大型券商資深投行人士總結了今年投行業的四大變化:
一是,今年監管重視收入、利潤規模大的,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企業,大塊頭的項目容易過會。
二是,產業選擇上,金融類的大項目比以前更易過會,但娛樂類的大項目依舊不太容易。
三是,大塊頭項目越來越向頭部集中,馬太效應凸顯。以往行業排名前二十的券商都會拿一些大項目,現在開始集中至前十,甚至是前五的券商。
四是,今年投行的業績分化會非常嚴重,很多小券商的投行業績可能會很不好看。
“原來投行的項目做的是市場容量,項目數量多,大家的業務都還可以,各有特色。但是當政策風向轉變為傾向于大項目后,馬太效應就非常明顯了。今年小券商投行裁員的會越來越多。”上述大型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事實上,大塊頭企業上市青睞大券商作為保薦機構的情況并非新事,越大的項目對中介機構的品牌、過往業績、行業經驗等要求越高。中小券商拿一些特色類的小項目,雖然融資金額低,但承銷費比例比較高,一個小項目和大項目做下來,差距也不會非常大。但現在,小項目難以過會,大項目又沒有儲備,中小券商投行的日子無疑要更加難過。
據記者了解,一般券商的承銷費會有一個保底價。比如,一位投行人士介紹,他們公司的IPO承銷費保底是1000萬,即便是再小的項目,也要拿到1000萬的承銷費才做。而承銷費的比例也是隨融資金額的遞增呈現遞減趨勢。他介紹,5-10億的融資額,承銷費在5%-7%之間,10-20億的融資額,承銷費在3%-4%之間。
“現在凈利潤在3-5億的大項目基本是大券商拿得多,但是1個億左右的項目中型券商和大券商拿的差不多的。主要是兩三千萬的項目不怎么能上了,這對我們是影響很大的。”華東地區一家中型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該人士表示,今年不論是IPO還是再融資、并購重組,整體都不太好做,壓力很大。中期來看,大券商拿一些大項目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但再看長遠,過一兩年,資本市場還是要回歸支持實體經濟、培育中小企業的道路上來,中小項目還是有機會的。而大券商真正的優勢在于研究能力和股票定價能力,這類優勢現在還尚未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