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OV有多搶眼,TCL通訊就有多失落。六個月前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李東生又一次被問到了TCL智能手機業務的取舍,他的回答與過去并無二致——不會放棄。不過,戰略性地保留卻并不能掩蓋TCL通訊眼下茍延殘喘的局面。
海外業務遇阻、股價持續低迷引爆了TCL通訊在2016年9月30日的私有化,港股退市一舉被視為更開放地推進變革而做的決定。如今,兩年過去了,TCL通訊卻仍處困境。
退市后的這兩年間,TCL通訊變得“傷痕累累”,TCL手機轉型失敗帶來重創,裁員、陷入巨虧、“賤賣”股權輪番上演。去年年底,李東生甚至被逼到親自出馬擔任TCL通訊的CEO,其失控局面似乎才得以控制。
TCL集團發布的2018半年報顯示,TCL通訊在近兩個季度已大幅減虧,北美業務還有盈利。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成績主要是節縮成本帶來的結果,展望未來似乎無從樂觀。
作為中國手機產業最早的一批玩家,現在的TCL就像被時代遺棄的角色,既跟不上智能手機的發展潮流,也難以維持國內市場的最后陣地。無人知道,TCL手機未來還存多少希望?
最后一役
在知乎上,有好事者曾提出這樣的問題——“TCL,你能不能好好做手機?”現實中,李東生肯定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且可能還不止一次。
變革的“指揮棒”時時揮舞,但看到的成效寥寥,在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強勢崛起時,TCL顯然成為了失落的一員。“公司大了,方向一錯,很麻煩。看著公司一天天虧損,有點不可思議。”一位見證著TCL通訊衰落的前員工向時代財經感嘆道。
他所指的衰落時期為2016年,那一年正是TCL通訊的“多事之秋”,走下坡路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私有化退市之余,一場變革經歷了醞釀、發生到結束,匆忙的開始,草草的收尾,這令TCL通訊大受打擊,至今一蹶不振。
2015年12月,從華為離開后的楊柘空降TCL通訊,擔任TCL通訊首席運營官和及中國區總裁。楊柘擅長“哲學營銷”,廣為人知的案例包括三星的“心系天下-w”系列,以及標志著華為成功打入高端市場的P7“君子如蘭”、Mate 8“爵士人生”等等。
李東生選擇楊柘的很大原因是希望后者能夠將“華為經驗”植入TCL,推動TCL手機品牌形象向高端化提升。重組、高層大換血、品牌轉型計劃在“楊大師”的主導下開始啟動,外界都在等著看楊柘如何扭轉TCL手機在國內的困局。
李東生對楊柘和TCL手機的轉型是寄予厚望的,他甚至直言要在中國市場重建TCL通訊的競爭力。而在楊柘的主導下,TCL提出“Tout Comme La Vie宛如生活”品牌理念,并分別針對T務實、C年輕、L時尚、V商務四大不同消費群體,先后推出TCL 750手機、自拍美顏手機TCL 520以及面向商務人士的“劍膽琴心”TCL 950。不論是品牌調性、產品配置,還是售價都比之前的TCL手機提升了幾個檔次。
品牌重塑是一場耗時且需要持續資金投入的“長跑”,但李東生顯然是迫切想要快速看到成效的。受海外手機態勢低迷和中國區重組影響,TCL通訊2016年上半年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并在該年以大量裁員和11億多的虧損匆忙收場。次年年初,楊柘從TCL通訊離職。
“楊柘的到來讓TCL手機的改變有了可能,但李東生給的時間太短了。”在行業觀察家劉步塵看來,楊柘所主導的一系列變革是基于更長期的經營考慮,這必然會帶來短時期內投入資金的增大,進而加大虧損,但這與李東生希望快速改善TCL通訊的經營是相矛盾的。
不可否認,新戰略的實施和效果需要時間積累。僅一年多的時間并不足以改變TCL手機的局面。更何況華為P系列從P1到P7打響用了28個月,Mate系列也用了20個月。
“楊柘的到來對TCL手機來說是一次機會,他試圖改變的愿望非常強烈,而且他也做過努力了,但遺憾的是機會沒有變成現實,因為時間太短了。”
有業內資深人士也向時代財經強調,TCL與華為不同的是,華為P7推出“爵士人生”的時候,正處上升期,這時候推出一款主打商務高端的產品,時機合適,但TCL手機的產品風格與宛如生活、劍膽琴心則比較難匹配。何況,家電企業做出來的手機,在外界普遍有“檔次低,沒有技術含量”的刻板印象。
關鍵一役匆忙收尾,內外交困之下,李東生不得不親自執掌帥印。
扶不起的中國市場
攻不下國內市場一直是TCL通訊的心病,要知道作為最早一批進入手機領域的企業,TCL手機多年前一度登頂國產手機市場,并給整個TCL集團帶來80%的利潤,這才有了李東生所說的“手機救了我”。
而2016年在中國市場的謀變一役正反映了TCL通訊想要擺脫海外市場過度依賴的急切性。在退市之前,TCL通訊在海外市場已經遭遇業績跳水。2016年上半年,受海外市場低迷影響,其在歐洲、中東及非洲、拉丁美洲的業績大幅下跌。
近年來,海外市場始終是TCL通訊的重心所在,北美、拉丁美洲和歐洲等主力市場的合計銷量和銷售額占比達70%~85%。據調研機構Gartner統計,2015年TCL通訊手機出貨量為7900萬,位居全球第五位,并保持中國手機廠商海外銷量第一。
不過,靚麗的數據背后隱藏著極大的隱憂--智能機與功能機比例失衡。進入智能手機時代,TCL通訊的功能機銷量依然大于智能機,但它的智能手機多數為入門級別,這導致其ASP(平均銷售價格)長期在30~50美元之間浮動,利潤低下。
海外市場遇困讓TCL再度想到了國內市場,但實際上,國內市場是TCL手機多年來的“痼疾”,屢次“下藥”也沒有治好。
相似的局面在10年也曾上演過一次——2008年,TCL通訊海外銷售因金融風暴而陷入困境,TCL一度請來了有著“中國智能手機之父”名號的楊興平助其渡過難關。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楊興平提出的“精品策略”進攻國內3G市場在今天看來依然先進,但楊興平在TCL通訊內部只短暫停留一年多,此后TCL通訊依然以海外業務為主。
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中國市場迸發著無限生機。2011年,隨著小米、華為等一眾國產品牌的崛起,國產手機終于迎來第二春,此時的TCL順勢加入競爭激烈的千元機市場。但遺憾的是,它的步伐似乎總是慢人一步。
TCL順應互聯網手機趨勢推出的東東槍、么么噠、樂玩等系列手機在市場上未能掀起太大波瀾。進入2016年,國內手機市場開始呈現品牌化、高端化趨勢,不再是以低價格段主導的市場,此時TCL通訊調轉槍頭做品牌升級和轉型顯然已經晚了一步。在渠道和產品力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的貿然轉型令TCL無功而返。
實際上,回歸國內市場以來,TCL的產品、渠道策略始終偏重運營商,“那時的策略是出貨,目標是實現國內前5,運營商有返利,賣的會容易點。”前TCL通訊城市經理向時代財經表示,直到楊柘的到來,TCL手機才轉向公開市場渠道。
但在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渠道結構突變,4G開始普及,運營商不再補貼終端。在那一年,中國智能手機的銷售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從70%以上運營商渠道變為運營商渠道40%、線下公開渠道35%、網絡渠道25%。再往后一年,線上市場出現飽和,新增市場已經變成三四線城市為主的線下公開市場。在國內,運營商渠道再不是手機廠商的“鐵飯碗”。
曾經是TCL鐵粉社區成員的一位手機用戶向時代財經表示,其從2013年開始使用TCL手機,持續時間大概3年多。對于TCL當時推出的千元機產品,他評價道:“作為國產品牌來說,自有生產線,做工還可以。但在用料的選擇上,受制于成本,耐用度較差,更重要的是系統優化沒有堅持下去,性能下降得太快。”在他看來,TCL之前做功能機做得比較多,進入智能機時代沒有跟上步伐。
除了渠道、產品問題,品牌老化也是TCL手機在本土市場難以復興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TCL通訊實行雙品牌策略,海外市場主要靠2004年收購的阿爾卡特品牌撐著,國內市場則一直主打嫡系TCL品牌。
TCL品牌也在21世紀初輝煌過,但彼時的手機市場無需高精尖的技術支撐,只需要快速向市場推出功能機產品,配合多樣化營銷噱頭就能獲得一席之地,甚至有些廠商連出廠測試都不做就將產品推向市場。不難看出,包括TCL在內的手機品牌在那個時代的成功更具有偶然性。
不過,在“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時代,TCL手機產品質量接連出現問題,一說法是3-6個月的返修率高達50%。“TCL手機在最輝煌的時候透支了它的品牌”,劉步塵表示,從這個時候開始,TCL手機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已一落千丈。
如今提及TCL,外界的第一印象便是家電企業,而家電企業普遍缺乏做手機的基因,從康佳、創維到最近的格力,在國內已經找不到家電企業做手機的成功案例。而在當下需要拼研發拼技術的手機市場,家電企業的投入更難與手機廠商比拼了。
TCL手機在國內線下賣場已難尋身影,時代財經查閱線上渠道發現,在TCL官方商城中,只有兩個型號的手機在售,分別是TCL 750和黑莓KEYone,售價均在3000元以上;在京東商城的“TCL手機”搜索頁面中,呈現的多數是600元以下的入門級智能手機;在天貓TCL移動通信旗艦店內,則僅有兩款在售機型(TCL 950、TCL V760),顯示售價分別為1899元和1299元,對于僅存兩款機型在售的現象,客服表示缺貨并且舊機型已經停產。
無力的多品牌
TCL的李東生的和聯想的楊元慶有著太多的相似,即便是在做手機上,他們也有著雷同的風格,兩人都希望能夠快速見到成效,兩人也都熱衷于收購。
在第一個輝煌時點轉瞬即逝后,TCL收購了阿爾卡特,這在往后的十余年中成為了TCL通訊的主力。從TCL通訊這些年的業績表現來看,如果當初沒有收購阿爾卡特,TCL大概就如眾多早期國產手機品牌,歸于沉寂。毫不夸張地說,是阿爾卡特讓TCL通訊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功能機和入門級智能手機方面,TCL有阿爾卡特,至于遲遲未能攻下的高端市場,TCL還有兩張收購牌。
2015年1月,TCL通訊從惠普手中收購了Palm品牌,當年12月,其還取得了使用黑莓手機品牌的長期許可。至此,TCL通訊共運營著TCL、阿爾卡特以及黑莓三個品牌。
多品牌策略也是當下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主要策略,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指出,整個手機市場,從2015年之后革新相對變慢,這種情況下技術無法快速推動手機的銷售和發展,因此需要通過不同的細分品牌、不同的產品設計、不同的渠道來針對不同的用戶做市場。
換句話而言,子品牌或多品牌的策略有助于手機廠商擴充市場。但與華為、小米和OPPO不同的是,TCL的多個品牌都是通過收購方式獲得,而上述廠商的其它品牌都是全新品牌,是在自有品牌站穩腳跟之后,針對細分市場和特定消費人群而設立的品牌。相比之下,TCL手上所握的多張牌則顯得老化無力。
自2016年國內謀變失敗,黑莓便成了TCL手機業務目前在國內市場的主要布局,但今非昔比,帶鍵盤的智能手機已經脫離主流審美,黑莓更像是走情懷路線的小眾品牌,難以攻下一片天。有統計顯示,2017年黑莓全年出貨量僅85萬臺。
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分析師Shobhit Srivastava向時代財經分析指出,黑莓的主要問題是價格。對用戶而言,同樣的價格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更高的配置。“安全功能不足以讓一些用戶支付更高的價格。”
至于阿爾卡特,Shobhit Srivastava認為ASP難以提高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成熟的北美市場,消費者對手機的心理價位已有所提高,但選擇的卻是其他品牌而不是阿爾卡特。”
相比北美,阿爾卡特在其他海外市場面臨的挑戰更大,包括來自中國手機廠商加速出海擴張的威脅。閆占孟指出,目前阿爾卡特在亞太區正受到OPPO、vivo的競爭影響,在歐洲市場則是面臨華為和小米的威脅。
據Counterpoint日前發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移動市場報告,華為(包括榮耀)、小米分別以21%、5%的市場份額躋身歐洲智能手機市場五強,無論是歐洲的智能手機還是功能機市場,前五強均不見阿爾卡特(包括TCL和黑莓)身影,而在去年同期,阿爾卡特仍以4%的總出貨量位列第四。而在亞洲市場,除了三星,華米OV已占據半壁江山。
此外,自2015年被TCL收購后一直沒有新動作的Palm有復出之勢。今年以來有關TCL收購的手機品牌Palm將要復蘇的消息陸續傳出。但最新的動態是,一家外國創業公司從TCL手中獲得了Palm的品牌授權,并發布了一款超級mini的Palm安卓手機。
“收購Plam一直沒用,一是有想法用來進軍美國市場的,二是想通過它來進行阿爾卡特的續簽合作談判進行議價”。一位TCL通訊營銷部前員工告訴時代財經。
據了解,TCL收購Palm,僅限于品牌,不涉及員工和專利。某種程度上,此舉是TCL為其真正持有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作打算,因為無論是阿爾卡特還是黑莓的品牌授權都是有期限的。
因此,即使TCL通訊手握多牌,但每個品牌都有著比較棘手的問題,難以有進一步突破。
被邊緣化
李東生掛帥TCL通訊已經將近一年,但TCL的手機業務并未顯示出明顯的復蘇跡象。
TCL通訊公開表示,2018年將繼續改善經營業績、降本增效、提升毛利、控制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流動資產周轉效率;提高產品力,聚焦產品線,增加單品銷量;提高移動互聯網服務能力、提升競爭力;構建在AI和5G等通訊相關領域的技術優勢。
但眼下其所付諸的行動并不多,事實上,手機這門生意走到今天,研發和技術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有研發才有技術,有技術才有產品,有產品才有市場,有市場企業就能發展好。所以一個企業最終能不能發展歸根在于技術和研發。”劉步塵總結道。
今年以來,國內四大手機寡頭華米OV在手機創新上的“爭奇斗艷”尤為激烈:屏下指紋識別、三攝手機、“很嚇人”的GPU Turbo技術、Dual-Turbo技術、摒棄劉海屏的雙軌潛望結構、自動升降式攝像頭等等。
對手機廠商而言,要想脫穎而出,除了品牌營銷和渠道管理,在外觀設計、供應鏈管理甚至芯片設計上都需要加大參與度,建立優勢。但對TCL而言,這些依然是短板。
為了減輕通訊業績虧損帶來的影響,2017年9月30日,TCL集團以4.9億港元轉讓TCL通訊49%的股權,引入具備產業背景和業務資源的戰略投資者。而相比起一年前的退市,TCL通訊近半股權出售時的估值已經縮水九成。
2018上半年,TCL通訊實現銷售收入46.6億港元,占比8.95%,同比下降32%,而華星光電、TCL電子和TCL家電的各自銷售額占比均超20%。
按照重組計劃,未來的TCL集團將以華星光電為核心重構市值。目前,TCL集團打算將消費電子終端業務分拆至香港TCL多媒體上市公司平臺。這意味著,TCL通訊有望被整合到TCL電子(原TCL多媒體),某種程度上,TCL通訊在公司的地位正在被邊緣化。
如同當下許多科技企業對于未來發展的構想和規劃,手機和其他終端將是未來智能家庭、物聯網等概念的重要入口,不放棄手機業務、苦苦支撐只因不想錯過機遇。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預言,未來全球手機廠商只會剩下3-4家。雖言之過早,但手機市場開始呈現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而其它品牌的市場份額只會被不斷擠壓。
在一直勉力追逐的TCL手機的前方,手機新時代的窗口或許正在緩緩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