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胡懿新吳愛粧)11月28日,處于破產重組危機邊緣的金立手機與大額供應商債權人召開了溝通會議。
就債務重整問題,此次金立與部分大額供應商債權人達成了“債轉股”的初步共識。
據媒體報道,金立此前計劃引入戰略投資人挽救危局無果,最終走上債務重整道路。財聯社記者從現場參會者處了解到,會議關于“債轉股”的商討僅系一次意向摸底,目前暫不具法律效力。
此次“債轉股”針對的是無抵押大額債權人,系金立債務重整方案的其中一環,該方案的目標是盤活金立現存資產,解除業務癱瘓狀態,通過運營資產升值以償還債權人債務。
金立自救下一站:債轉股
11月28日上午,金立手機在位于福田區時代科技大廈21樓的深圳總部召開了面向部分大額供應商的債權人溝通會議。
財聯社記者于28日早間趕赴會議現場,但被拒絕進入。前臺工作人員稱,此次會議僅針對債務在8000萬元以上的供應商,謝絕其他人士參會。
圖|金立深圳總部,財聯社記者攝
據未入內參會的一家債權人透露,金立債權人約有400多家,此次到場并符合參會資格的債權人有近20家,其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如歐菲科技(002456.SZ)、深天馬A(000050.SZ)、維科技術(600152.SH)、欣旺達(300207.SZ)等。據在場的一家債權人透露,其中深天馬A涉及的債權金額約為4億-5億元;歐菲科技則為7億-8億元。
會后財聯社記者從與會的一家債權人處獲悉,本次會議初次提出了債轉股的重整方案,現場有制作并呈現了一份簡單的方案PPT,但不允許債權人拍照,也沒有紙質的意向書下發。
“今天的會議其實只是在商討,只是大家口頭表達下是否同意,工作人員當面統計,今天其實只是摸底,沒有實質性成果,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媒體此前披露的一份金立債務重整思路草稿,本次“債轉股”針對的是無抵押物的債權人,系整個債務重整方案的其中一環,方案目標是在平息債務糾紛后可以盤活金立旗下資產,恢復部分業務,計劃用3-5年時間運營資產升值,以100%償還債權人債務。
從會后財聯社記者得到的反饋看,部分供應商債權人選擇了同意“債轉股”方案。
一家要求匿名的供應商對記者表示,贊成重組方案是大部分參會供應商的傾向性選擇,但卻是迫于無奈之舉。“我們自己是贊成重組方案的,從現場的情況來大趨勢也是這樣。今天與會的債權人大部分都是沒有抵押的今天與會的債權人都是沒有抵押的……基本只能走這條路了,不然的話就清算掉了。”
采訪期間金立副總裁徐黎一度出現在公司,但拒絕就債務相關問題發聲,對財聯社記者稱“相關事項將由公司法務處理”。
最值錢資產是微眾銀行9000萬股股權
金立究竟欠下了多少債,一直是個謎。
金立創始人劉立榮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金立總債務大約在170億元左右。但本次參會供應商卻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會上PPT顯示的金立債務總額為202億元。
即便是這個數字,供應商們也持懷疑態度:“這些數據資料不齊全且未經審計,并不具備參考性。”
為了解決債務問題,金立曾將希望寄托在引入戰略投資人上,不過這項努力很快歸于失敗。
劉立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金立自2018年初開始引入戰略投資者,大概接觸了6家意向公司,但是到8月份基本放棄了希望。
對此,此次參會的供應商也持相同看法:“一年了都沒人進來,你覺得會有投資人嗎?”
在官司纏身、引入戰投無果的情況下,金立轉變思路,尋求推進破產重整,寄希望于盤活現有資產以期帶來利潤償還債務。
劉立榮稱,根據德勤出具的報告,金立現有資產包括微眾銀行股權、南粵銀行股權、金立大廈、金立工業園以及其他一些房產和對外投資股權等資產價值100億元,且未計入部分應收賬款以及無形資產。劉立榮并稱,在11月23日的金融債權人會議上,所有銀行都支持破產重整方案。
據悉,該方案由武捷思領導的富海銀濤牽頭起草,富海銀濤曾因參與重組并挽救粵海集團于危亡而名聲大噪。此次大額供應商債權人會議,武捷思亦有出席。
但是在參會供應商看來,這些資產除了微眾銀行股權外都不值錢。一位供應商告訴財聯社記者,“資產沒有東西了,金立大廈是小錢,最值錢的是微眾銀行的股權,約有9000萬股。”
根據不久前淘寶司法拍賣平臺上的信息,微眾銀行股權報價為35元/股。據此計算,金立所持有的微眾銀行股權市值約為31.5億元。
此外,金立也是南粵銀行的第二大股東,認繳出資金額為7億元。但由于南粵銀行尚未上市,目前該部分股權市值幾何不得而知。
盡管對于重整方案亦有所不滿,但這似乎是當下供應商們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若金立進入破產清算,依據債務優先清償次序,供應商想討回欠款恐遙遙無期。
重整或將很快到來
重振主營業務是金立重整方案的任務目標之一,但金立當前所面臨的行業環境并不樂觀。
手機市場飽和跡象正在愈發明顯,行業陷入寒冬已成業內共識。國際數據公司(IDC)曾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7年陷入首次衰退,最大原因是中國市場疲軟,預計2018年仍將持續萎縮。
與行業相比,金立感受到的“寒意”可能更濃。根據賽諾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報告,金立手機第三季度在國內的出貨量僅有71萬部,同比下降82%。同時,金立手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已不足1%,僅為0.7%。
這與2016年時的金立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金立出貨量達到4000萬部,平均每季度出貨1000萬部,同比增幅21%。
對比鮮明的還有金立過去的輝煌。
2002年創立的金立曾是功能手機時代的王者,創始人劉立榮的年齡比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還要小3歲。
金立在發展早期曾多次斬獲“最佳手機品牌”“年度十佳手機”“著名商標”等稱號,并成為各類通信行業協會的骨干會員。
2011年,金立成為手機行業唯一一個“中國馳名商標”。2013年,據HIS市場調研顯示,金立全球排名第11位,擁有超過1.1億手機用戶。
但這些優勢并未能幫助金立在智能手機時代繼續保持領先。雪崩式業務下滑的原因則是眾說紛紜,主要集中在對智能手機時代反應過慢、產品定位不清、過度營銷等方面。
與此同時,以小米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手機公司采取的低毛利策略,讓金立重振手機業務的意圖面臨競爭壓力。
目前,金立創始人劉立榮個人名下以及夫妻共同財產均被查封,劉立榮本人及金立財務總監何大兵也在近期被董事會踢出局。
根據參會供應商和劉立榮自己的說法,破產重整將很快到來。
前述供應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若意向摸底獲得參會者一致通過,可能在1-2周內就會討論具體方案。
劉立榮上周亦對媒體表示,預計12月就可以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計劃用三五年時間全額償清債務。
財聯社記者離開金立公司前,注意到前臺依然擺放著俗稱“發財樹”的瓜栗盆栽,并附有“大展宏圖”字樣,與當下金立的困境相比,尤顯世事無常。
金立的命運,能否和諾基亞一樣“置之死地而后生”,仍需考驗所有當事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