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OLED產業發展與外界預測相左,中、韓進入建設與產能爆發初期。
在中國內地的面板企業經歷了2017年的利潤增長狂歡后,剛進入2018年就讓整個面板界的春寒勝過往年冬天。
首先是在OLED投資領域,由于蘋果與三星間的價格協商沒有成功,加上蘋果對換代機型iPhone X手機的內部檢討和舊款機型物料庫存影響,對有瑕疵iPhone X做出了暫停追加訂單的決定。蘋果此舉導致三星為蘋果啟動的A6OLED面板產線產能利用率一下子掉到不到三成。
針對這種局面,三星對6代OLED面板產線的投資進行了緊急剎車,原本計劃在原有產線旁邊再追加一倍蒸鍍機的計劃全面停止。
而韓國的另一個面板大廠LG,在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仍沒有辦法完成蘋果iPhone X手機OLED顯示屏的量產。加上OLED電視市場的需求強勁,蘋果手表訂單也足夠維持其OLED面板產線不停工,因此LG也暫停了對6代OLED面板產線的追加投資。
在兩大OLED巨頭都開始在產能建設上退縮的時候,OLED面板產業的上游材料與設備商,不得不加大了對原先并不看好的中國面板企業進行產品與技術營銷。在中國內地政府、面板界與全球主要的OLED面板產業的上游材料與設備商協商后,一個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OLED面板推進規劃,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展開。
隨后,包括LG在內的上游原材料企業,開始圍繞京東方的布局,深入到中國內地四川與重慶等地建設配套產能。同時下游的后段模組加工企業聯創、業成等,也宣布在四川與重慶等地建設相關后段模組產能。一個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模組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開始在當地漸次展開。
基于中國內地在OLED行業的投資信心恢復,維信諾、深天馬、信利、華星光電紛紛出臺了自己的OLED面板產能擴張計劃。當然,在前面砸下了兩條6代線的京東方還是最為積極,在今年內分別在重慶和福州各再建設一條6代OLED產線。
并且,京東方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在這次與福建政府的合作中,還增加了類似排外協議,要甲方福州市人民政府承諾:未經乙方(京東方)書面同意,甲方和/或甲方指定的投資平臺不將其所持項目公司股權轉讓給第三方;自項目公司投產之日起三年內不在福州地區內引入其他TFT-LCD、AMOLED顯示器件的生產制造企業。
這樣一來,當地政府除了盡力協助京東方完成相關投融資外,也避免了同行來當地爭奪地方產業配套與資金配套資,產業圈地的意味十分明顯。
雖然前前后后加起來,中國已建和在建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線已經有20條,其中主攻柔性OLED的面板產線也有11條,這些產線總共加起來的投資額接近3960億人民幣,月產能為38.7萬張,約108萬平方米。
但這些產能要充分釋放,卻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首先是一些產線仍才開臺籌備,或還處在建設期;一些產線雖然已建成,卻還停留在量產化工藝固化階段;少數已固化量產工藝的產線,也還處在良率與產能爬坡階段。算下來,2018年的中國內地的柔性OLED面板出貨量,還不到100萬平方米。
不過,如果這些產線的建設與運營順利的話,預計到2022年,中國內地的柔性OLED面板出貨量就會達到400萬平方米,而在六年后,所有的面板產線都正常達產運營的話,將有600~800萬平方米的柔性OLED產能供應市場。折算成全部出貨約6吋的智能手機顯示屏,它們的總產能有多少呢:全年加起來,如果良率達到了六成的話,也就6億片左右的規模。
之所以要假設這些柔性OLED面板產線能正常運營,其中最大的原因,除了OLED產品本身的不穩定性,以及行業材料與工藝配套能不能跟上等所帶來的市場不確定因素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當一些企業真正把柔性OLED面板業務剝離后,大家發現運營柔性OLED產品,成本很高,很燒錢……因此,面板廠和面板廠所在地的政府,能不能在未來的五六年間,有足夠的實力來燒錢,也成了整個行業關注的熱點。
從2018年全球的OLED顯示屏市場供應來看,智能手機AMOLED面板出貨約5.5億片,僅三星一家的市場占有率就超過93%。LGD由于有自己的手機與谷歌手機出貨保障,加上華為下半年的旗艦機采用,出貨量基本穩定在1000萬片左右;但LG在智能手表上的出貨量較大,是手機面板的四倍以上。
中國內地維信諾仍然維持領先,主要供貨深圳市場,出貨量也堪堪超過LG,成為中國內地出貨量最大,全球出貨量第二的廠商。和輝光電同樣除了在中國內地的手表、手環等智能穿戴產品上,受華為與步步高系拉貨動能加大,成為中國內地可穿戴OLED面板出貨量第一的廠商外,在智能手機上面配合小米、聯想等品牌,出貨量也突破了500萬片,接近600萬片的規模。
京東方今年的也受益成都6代柔性OLED面板線陸續出貨,全年在OLED上的出貨量差不多有500萬片,出貨量來到中國內地第三的位置。深天馬同樣受益武漢6代柔性OLED面板線陸續出貨,全年的出貨量也接近200萬片。另外,信利的OLED面板出貨量,也在50~100萬片左右。
總體來說,中國內地2018年在OLED產業上出現了兩個讓人意外的現象,一是投資擴產速度不但沒有減慢,反而是加速;二是真正的量產速度遠不如當初估計的順利,出貨量至少比業界預測的數據少了四到五成以上。
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與OLED產業配套的上游材料商與設備商,在今年的營收上全部換了個位,OLED的前段設備商訂單增加,收入增長;OLED的材料商和后段設備商則原本規劃的產能沒辦法完全用上,訂單與營收也沒有按預期的增長外,后續的訂單還有推遲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