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絕大部分蘋果供應商而言,蘋果訂單在其總營收的占比都比較高,因此,通常情況下,蘋果的銷量直接決定了其供應商的收益。數據顯示,蘋果在全球有近800家供應商,其中中國大陸地區的供應商有346家,高居全球第一,日本有130多家,位居第二;美國有近70家,位居第三;中國臺灣地區有40多家,位居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蘋果每年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其龐大的出貨量以及高利潤空間,讓供應商們趨之若鶩,然而,從這幾年來看,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的提升,不少供應商在拿不到蘋果供應商之際,更多的是將經歷集中在了國產手機廠商方面,使得國產手機廠商與國產供應鏈相輔相成發展的更快!
與此同時,隨著蘋果銷量疲軟下降,對于供應商而言,要維持業績的持續增長,只能拓展新的市場或者擁抱國產手機品牌!這就導致在國產手機供應鏈端的競爭將會加劇,尤其是2019年智能手機市場并不理想的情況下將會更為嚴重!而臺灣手機供應鏈廠商則面臨業績增長難的困境!
蘋果進入去庫存階段:2019年出貨量下降至2億部
從近兩年來看,每到第四季度,蘋果就頻繁傳出砍單的消息,日前,再次有消息表示,機構認為,2019年iPhone整體出貨量將年減6%至2億部,恐怕將影響鴻海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這也意味著,iPhone銷售疲弱不振是包含臺廠在內的亞洲供應鏈所面臨的長期問題。
日前,據海外媒體報道稱,受智能手機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美系外資將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XR等3款新手機今年第1季合計出貨量下調29%至2000萬部,供應鏈看淡鴻海表現,但看好大立光、新普,從供應鏈端來看,在蘋果訂單無法維持增長的情況下,把希望寄托給國產手機品牌或拓展新的產品線成為了重要增長動力!
據美系外資研究報告指出,將2018年第4季iPhone整體備貨量預估從7700萬部下調到7200萬部,主要原因在于新機需求不佳,預計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XR2018年下半年合計備貨量約6800萬部,低于原先預期的7000萬部和2017年下半年的8500萬部。
此外,展望2019年第1季,美系外資將iPhone整體預估備貨量從5000萬部下調到4500萬部,意味著將季減38%、年減14%;針對3款新機備貨量預估,iPhone XS Max從800萬部下調到400萬部,下調了50%,iPhone XS從600萬部下調到500萬部,iPhone XR從1400萬部下調到1100萬部,合計3款新機第1季備貨量下調29%至2000萬部,這也就是說將季減62%、年減35%。
實際上早在2018年中,蘋果就對2018年下半年即將發布的新款iPhone的訂單量預估十分保守,已經讓供應商為零部件需求減少約20%而做淮備。據報道,2017年蘋果對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的訂單量預估為1億部,但蘋果對2018年新機型的總發貨量預估僅為8000萬部,事實上,最終蘋果2018年第四季度進一步下調到7200萬部。
到了2018年11月,蘋果再次傳來砍單的消息,據海外媒體報道稱,蘋果2018年新機iPhone XR計劃砍單30%,按照最初計劃,2018年9月份到2019年2月份,iPhone XR計劃生產7000萬部,然而,由于市場銷售情況不理想,有消息稱,蘋果要求供應商縮減生產計劃,并向供應商砍單30%,訂單數量下降到4600-4700萬部左右。
至于蘋果整體下調出貨量目標的原因,據美系外資說明,iPhone新機備貨量預估下調原因在于2018年蘋果手機已進入庫存修正階段,對供應鏈是利空,由于代工廠鴻海在iPhone新機訂單占比較高,受到影響可能最大,保守看待鴻海及金屬機殼廠鴻準;但卻看好光學鏡頭廠大立光將受惠于2019年3鏡頭滲透率上升,以及電池供應商新普將受受益于拓展營運觸角至資料中心等非IT業務。
其中大立光主要得益于3鏡頭滲透率的提升以及非蘋果訂單的增長,而新普則受益于非手機產品線業績的提升,這種兩種模式,將成為臺灣手機供應鏈廠商未來業績提升的主要兩種渠道,但是就前者而言,絕大部分臺灣手機供應鏈無法受益,主要在于內地供應商更具本土化優勢,因此,對于臺灣手機供應鏈企業而言,拓展新的非手機業務則為當務之急!
蘋果供應鏈最受傷:加劇國產手機品牌供應鏈競爭
盡管蘋果明年出貨量將會有所下降,但是從營收和凈利潤來看,業績則認為并不會出現大幅度下降,一方面在于手機售價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則在于其他業務的增長,第三方面則在于“壓榨”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尤其是第三方面,其實從2018年開始,蘋果就已經開始大力扶持國內供應商,以達到臺灣供應鏈平衡的目的,從而進一步壓縮采購成本!且這種情況在往后可能會更為常見,一方面在于內地供應商的崛起,另一方面在于蘋果有意扶持以降低采購成本。
首先來看看蘋果在內地的供應商名單,據手機報在線不完全統計,為蘋果供貨的包括京東方、歌爾聲學、瑞聲科技、東山精密、歐菲科技、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德賽電池、欣旺達、金龍機電、奮達科技、科瑞技術等直接供應商,再加上長盈精密,以及正在為蘋果建廠的舜宇光學,總計將達到至少14家上市企業!
其中京東方對標友達,此前友達一度拿下蘋果iPad面板訂單,但同樣面臨京東方搶單,目前京東方已經是蘋果LCD面板供應商,主要供應9.7寸和13寸的MacBook面板。作為國產面板龍頭企業,京東方的增長也十分可觀,目前已經在大力研發柔性OLED面板!
而在電聲元器件方面,瑞聲科技和歌爾聲學更是業界巨頭,兩者均為蘋果供應商,足以對標臺灣廠商美律,與此同時,立訊精密此前還試圖收購美律,但是最終沒有獲得通過,兩者進一步在內地成立合資子公司,美律的“內地化”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早在2015年,美律就通過私募方案引入立訊精密,隨后立訊精密獲得了美律25.40%股權,如此一來立訊精密便成了美律最大單一股東,然而,美律作為臺灣聲學器件龍頭企業,這筆交易最終以失敗告終。
隨后,兩者的交易繼續曲線上演,美律又與立訊精密簽訂協議,將主營業務為微型揚聲器模組的蘇州工廠美特51%的股權出售給了立訊精密,蘋果訂單將由臺灣美律接單,再轉交給美特生產。換而言之,今年立訊精密為蘋果生產AirPod,其主要功勞其實就在于美律!而在2017年12月份初,立訊精密再次與美律合資成立廣東立訊美律電子有限公司,前者出資1.02億元占股51%,后者出資0.98億元占股49%!
對于立訊精密而言,其不但在聲學市場“拿下”了美律,同時在連接器市場,則也是蘋果重要的供應商,去年庫克來華訪問供應商就曾去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藍思科技作為蘋果的玻璃蓋板供應商,近些年其發展業界有目共睹,當前的藍思科技可謂國產玻璃蓋板龍頭企業!隨著玻璃后蓋的盛行,藍思科技有望進一步受益。從玻璃和陶瓷后蓋市場來看,當前主要為國內廠商,在未來的玻璃后蓋市場的競爭中,臺灣廠商將毫無優勢!
德賽電池以及欣旺達作為國產電池模組龍頭企業,兩者為蘋果的訂單競爭多年,最終欣旺達順勢選擇了國產手機品牌,這幾年在國內手機品牌客戶的推動下,其營收與凈利潤以及超過了德賽電池。臺灣廠商中為蘋果供應鋰電池模組的主要有新普和順達科,不過,順達科在蘋果的訂單以及逐漸被德賽電池和欣旺達所吞噬。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國產手機供應鏈企業,除了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進入蘋果供應鏈以外,還有一種十分有效的渠道則是通過收購海外同行企業進入蘋果供應鏈,最為典型的就是歐菲科技以及東山精密。
2017年4月份,歐菲科技成功收購索尼華南電子100%的股權,獲取COB以外的Flip Chip關鍵制程及相關專利許可,歐菲科技順利進入蘋果攝像頭供應鏈,并為蘋果手機供應攝像頭。近來有消息稱,今年秋季發布的iphone Face ID模組決定由中國廠商歐菲科技和富士康負責供應。而這是中國廠商首次拿下蘋果的光學組件訂單,在此之前蘋果的前置攝像頭都是由日韓廠商進行供應的。
東山精密同樣通過收購海外廠商成為蘋果供應商,早在2016年,東山精密就以近40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FPC制造商MFLX,受益于收購該公司的完成,2017年東山精密凈利潤高達5.1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60%,而MFLX就是蘋果供應商!到了2018年3月,東山精密在此發布公告表示,其計劃以2.925億美元(合約人民幣19億元)的高價收購Multek,Multek同樣是蘋果供應商!
據手機報在線得知消息,此前在攝像頭領域,除了歐菲光通過收購索尼華南工廠打入了蘋果供應鏈以外,還有線性馬達廠商金龍機電同樣是蘋果供應商,再加上目前鏡頭廠商舜宇光學也已經在為蘋果建立工廠,屆時,在蘋果攝像頭供應商名單中,國內廠商將增加到3家!
通過上述可以看出,在蘋果供應鏈中,內地供應商正在逐漸取締中國臺灣供應商的地位,事實上,早在2017年,蘋果就要求臺灣供應商降低售價,但是遭遇臺灣供應商的集體拒絕,而隨著市場出貨量的下降,為了維持利潤空間,蘋果不得不引進新的供應商來降低臺系供應商的話語權!
在此舉兩個很明顯的案例:首先是立訊精密切入蘋果金屬機殼供應鏈,盡管前期訂單不大,但是,隨著立訊精密產能的穩定,后續無疑會吞噬臺灣鴻準、可成的訂單;其次是瑞聲科技被蘋果削單,眾所周知,在蘋果的增持下,瑞聲科技近些年的業績一路暴漲,毛利率直逼蘋果,這在手機供應鏈十分罕見,但進入2018年后,為制衡瑞聲科技,蘋果再次在聲學方面引進了立訊精密!從這兩點可以看出,蘋果為了降低采購成本,勢必會采取更多的制衡供應商的方法!
除了在蘋果訂單市場的競爭,再來看看上述A股蘋果供應商,這些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是華為、OPPO、vivo、小米的其中部分手機廠商的供應商,主要原因在于市場出貨量高度集中化的情況下,供應商唯一存貨的渠道就是擁抱一線品牌。
而在蘋果訂單方面,盡管占比較大,但是在蘋果出貨量下降的情況下,進一步擁抱國產手機品牌則成為必然的趨勢,這勢必會加劇供應鏈端的競爭,尤其是2019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并不理想的情況下,將會變得更為嚴重。
此外,對于臺灣手機供應鏈廠商而言,其主要訂單來源于蘋果,盡管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中國品牌手機成長快速,但臺灣廠商能打入國內手機品牌供應鏈很有限,營收主要還是靠蘋果iPhone。但基于風險考量,蘋果不斷分散訂單,每家廠商實際接單量其實有限;再加上2019年以后,手機的增長將來自于5G換機需求,而臺灣5G腳步仍慢,這些都是不利于臺灣手機供應鏈的因素。
簡而言之,對于臺灣手機供應鏈廠商而言,依靠蘋果維持增長的時代已經遠去,而在爭奪內地手機品牌訂單方面則并沒有很大的優勢,從這方面來看,隨著蘋果出貨量的降低已經內地供應商的快速崛起,臺灣手機供應鏈將逐漸走向衰退,或將復制臺灣手機品牌衰退之路,正如新普一樣,未來不得不拓展新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