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據Wind資訊數據不完全統(tǒng)計,A股發(fā)展至今,包括歐菲科技在內,有近1300家上市公司進行過名稱的變更,這一數據占目前A股公司總數的1/3。
A股歷來不缺少主動更名的上市公司,歐菲科技(002456.SZ)成為其中最新一例。
1月9日晚間,歐菲科技公告稱,擬將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為“歐菲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相應變更為“歐菲光”,證券代碼保持不變。
但事實上2017年12月之前,歐菲科技的證券簡稱即為“歐菲光”。
1月10日,歐菲科技證券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證券名稱與此前一致,但全稱中多了“集團”二字,體現出公司近年來在全球化布局及集團化運作的成果,另一方面更名也源于光學業(yè)務占整體營收比例的持續(xù)提升。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jiān)付立春認為,上市公司更名需分兩方面看,一些企業(yè)確實存在業(yè)務、定位變更而更名的需求,但也有不少案例顯示更名的背后是對概念、熱點的炒作,這也需要投資者理性看待。
上述說法并非沒有依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A股有1/3上市公司曾進行過更名,其中不少在更名后出現了股價短期上漲。
“回歸”原名
根據歐菲科技1月9日晚間的公告,公司擬進行更名的原因之一,是光學業(yè)務占比的持續(xù)提升。
歐菲科技方面解釋,公司光學業(yè)務在近年來增長迅速,整體收入和利潤結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光學業(yè)務的收入占總體收入的比例持續(xù)增大。
Wind資訊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歐菲科技營業(yè)收入從該年底的184.98億元增長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的311.46億元,同期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從4.78億元增至13.76億元。
近日,歐菲科技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還表示,預計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幅度將為120%-150%
在此基礎上,以歐菲科技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計算,報告期內公司營收182.56億元,光學產品收入就為102.36億元,占比高達56%。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此次歐菲科技擬更名的“歐菲光”,在一年前便是公司的原有證券名稱,且當時公司更名的原因與最新披露的原因,二者似有“相互矛盾”之處。
2017年10月下旬,彼時便叫“歐菲光”的歐菲科技發(fā)出了擬更名公告,在解釋更名原因時則表示,公司已全面布局消費電子+智能汽車的“雙輪驅動”戰(zhàn)略,且已在觸控模組產品、光學影像產品和傳感器類產品等領域形成了供貨結構,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光學領域。
“公司現有名稱已不能反映和體現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和戰(zhàn)略布局,基于公司最新業(yè)務管理要求和未來戰(zhàn)略規(guī)劃,公司決定更名,證券簡稱也隨之變化。”彼時,歐菲科技方面稱。
對于前后兩次更名理由的“矛盾”,1月10日,歐菲科技證券部人士并未進行說明,僅表示這次更名原因已在公告中提及,并表示除上述原因外,公司擬更名的全稱多了“集團”兩個字。
“目前公司業(yè)務已實現全球化布局,在美國、歐洲等地設立了研發(fā)中心,同時在財務、資產等管理方面全面實現集團化管理和運作,致力于成為全球創(chuàng)新科技平臺型企業(yè)。”上述歐菲科技人士說。
不過,對于此次更名,資本市場似乎并未“買賬”。1月10日,歐菲科技在尾盤一改高開的趨勢,至收盤股價下跌0.66%,報收9.09元/股。
與之對應的,2017年10月發(fā)布更名消息后的首個交易日,歐菲科技股價上漲1.44%,并在此后股價持續(xù)走高,一度在20天內漲至歷史最高(前復權)的26.04元/股。
A股公司1/3曾更名
據Wind資訊數據不完全統(tǒng)計,A股發(fā)展至今,包括歐菲科技在內,有近1300家上市公司進行過名稱的變更,這一數據占目前A股公司總數的1/3。
其中,紫光學大(000526.SZ)和*ST新億(600145.SH)成為更名次數最多的A股公司,分別有6次;更名為5次的則有海航創(chuàng)新(600555.SH)、百川能源(600681.SH)等13家企業(y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梳理發(fā)現,在上市公司更名的背后,既有類似歐菲科技這樣因為聚焦主業(yè)進行的主動行為,也有因為公司發(fā)生重組導致上市主體變化,或注冊地發(fā)生變更,主營業(yè)務發(fā)生變動,以及在面臨巨大輿情時所采取的“被動”行為,而這樣的情況占據了總數的九成以上。
1月10日,沙隆達A(000553.SZ)正式更名為安道麥A,則是因為公司與安道麥農業(yè)解決方案有限公司(全球作物保護行業(yè)的領軍公司之一)完成了合并。
2018年底擬更名為“順鈉電器”的萬家樂(000533.SZ),涉及原因則又有不同,是由于收到廣東萬家樂燃氣具有限公司(下稱“萬家樂燃氣具”)的函件,要求公司停止使用“萬家樂”商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萬家樂披露更名消息后的三個交易日中,公司股價均告以漲停。而就在此前的10月下旬,萬家樂還一度公告,旗下主要控股子公司浙江翰晟攜創(chuàng)實業(yè)有限公司遭公安機關查封,董事長陳環(huán)失聯。
與上述情況相比,A股也存在少部分為了概念以及“炒作”為目的的更名行為,其中較為典型的是2015年5月,由鮮言主導的多倫股份更名“匹凸匹”鬧劇。
由于彼時互聯網金融業(yè)務的火熱,在鮮言主導下,多倫股份一度公告擬業(yè)務轉型,“立志做中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上市公司”,并擬進行名稱和網站域名的變更。這一消息發(fā)布后,多倫股份連續(xù)錄得6個漲停,漲幅接近八成。
然而根據此后證監(jiān)會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由鮮言控制的賬戶曾在更名事項披露之前連續(xù)買賣多倫股份。
“對大多數企業(yè)來說,進行更名是因為主營業(yè)務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或者是公司定位、形象等方面有了改變,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付立春說,“但也存在一些案例,改名是為了更容易被記住和吸引眼球,具有強烈的炒作傾向,這種行為并不值得鼓勵。”
付立春表示,面對上市公司更名的情況,一方面需要監(jiān)管部門關注其背后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資者理性看待這一行為,更關注企業(yè)的經營和基本面,而不是單純的名稱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