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TW)近日對外澄清富士康將在中國內地進行大裁員,并表示今年一季度集團在中國內地部分廠區將繼續招聘5萬員工以補充人員流動損失。
根據鄭州富士康招聘中心的公告,鄭州富士康今年1月持續招募員工;從農歷初八、2月12日開始,每天招募員工。員工性質涵蓋普通工、裝配工、成型/沖壓/烤漆技工、機臺操作員、物流、品檢、倉管等,年齡涵蓋18歲到48歲,正式晉用綜合薪資每月人民幣3800元到5500元不等。
同時,富士康也在春節前公布了太原、成都、杭州、昆山、淮安、深圳、廊坊等地節后的招聘員工規劃,員工的綜合薪資人民幣為4000元到5000元不等。
在去年第三季度蘋果新機拉貨速度加快,把出貨節奏提前后,富士康在中國國內廠區放緩了對流失員工進行及時補充的動作,第四季度的員工總數量與前一季度相比有所下降。進行春節節前階段,由于老員工流失更加明顯,但富士康并沒有加大新員工的招聘力度,因此外界猜測富士康以讓員工主動流失的方式,變相達到了裁員效果。
此前有鴻海內部人士表示鴻海在臺灣總部討論未來的規劃時,鴻海期望以自動化提升、產能轉移等方式,能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把中國內地的勞力支出降低四成到一半左右。這其中除了中美貿易糾紛外,大客戶的市場重心轉移,鴻海本身的業務升級等,也是鴻海對中國國內業務內進行調整的重要原因。
據外媒報道,在印度政府下周發布年度預算之前,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已向該國政府提交了一份長達174頁的文件,要求印度政府提高手機出口補貼,并削減進口關稅。ICEA在文件中表示:“如果出口量不增加,制造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持續和加速。”
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CEA)的成員包括一些業內最知名的公司,包括蘋果、華為、OPPO等很多智能手機制造商和富士康。這些成員表示,這些舉措將有助于印度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制造中心。
顯示易見,實際上不僅是鴻海,就是蘋果和中國國內的品牌華為、OPPO等手機品牌,未來都把中國本土以外的市場作為了后續業務推理的重心之一。而為了應對這些市場環境的變化,作為上游供應鏈的服務企業,積極跟進品牌的戰略布局當然是最為明智之舉。
鴻海上周對外發布公告稱子公司Fugiang斥資1648萬美元,向FUHUA購買越南云中工業區25余萬平方公尺土地使用權。Fugiang再將持有的越南云中工業區25.47萬平方公尺土地使用權,以1664萬美元賣予鴻海另一子公司NEWWING INTERConNECT TECHNOLOGY(BAC GIANG),主要是營運需求。
除擴大越南土地使用權外,鴻海子公司FoxconnSingapore Pte還參與FOXCONN HON HAI TECHNOLOGYINDIA MEGA DEVELOPMENT PRIVATE LIMITED現金增資,總金額不超過2.13億美元。
而在這之前,外界還獲得了鴻海高管將在今年一季度,再度與印度政府協商對印度新增投資建廠事宜的消息,稱鴻海為了響應蘋果的要求,將在印度建設最新的蘋果手機組裝工廠。目前富士康在印度和越南都有工廠,但尚未在那里生產任何蘋果設備。富士康在印度生產的手機,反而主要是中國本土品牌在當地規劃的產能,如小米。
2018年12月業界就有消息稱蘋果計劃最早于2019年在印度組裝“高端iPhone”。目前,緯創是蘋果在印度唯一的iPhone組裝商,主要生產iPhone SE和iPhone 6s。
不過和碩聯合科技(4938.TW)董事長童子賢在今年年會現場時表示,為避免美中貿易戰高關稅波及,和碩去年開始在印尼巴丹擴廠生產網通產品,今年1月已開始出貨,接下來將配合客戶到越南、印度設廠,但布局東南亞也不全為了美中貿易摩擦。
和碩執行長廖賜政解釋,雖然評估中國內地以外的地方設廠,但并不是放棄中國內地的生產基地,認為中國內地仍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生產基地。另外關于和碩今年追隨客戶到越南、印度設廠,童子賢直言建設新廠從無到有一般都要兩年時間;設廠進度將視與當地政府談判過程,以及3月美中貿易談判成果而定。至于2019年資本支出計劃,2018年和碩為資本支出高峰(約10億美元以上),2019年則基于局勢不明,相關規劃呈保守。
和碩是除鴻海外,蘋果另一個主要的OEM代工廠,從以往的訂單分配比例來看,和碩大約承擔蘋果產品約30%的組裝訂單,和碩到目前為止的產能,幾乎完全依賴中國內地。
目前看來,蘋果供應商富士康與和碩都開始了在東南亞的布局,一是忌憚貿易戰未來可能產生的更高關稅,二是看中了當地的廉價勞動力。
此前鴻海掌門人郭臺銘也表示,富士康現在有10萬機器人在正常運作,未來富士康轉型科技服務、升級智慧制造、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另外,去年底有關鴻海將把兩座12吋晶圓廠設在珠海的消息,也表明富士康將對中國國內的業務進行升級,往前端的技術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但人力數量要求較少的元器件業務轉移。
但不管怎么樣,手機供應鏈要實現產能大轉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印度政府最近決定把要求手機廠商在本地生產顯示模組、觸摸模組的時間由2019-2020年提前到2019年2月,否則將會被征收11%的進口關稅的決定,就可能迫使三星削減在印度的手機產量,停產旗艦機型。
印度政府為了讓手機制造的上游供應鏈廠商也進駐到印度本土,近年來多次對與手機配件及手機零組件的關稅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免征關稅到現在幾乎全部征稅,并且一步步在把關稅提高,征稅進程提前。
三星在去年對印度加大了投資,準備在印度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并把2019年從印度出口手機的比例由15%提升至40%。不過由于印度政府的政策變化,三星認為在三星的零組件工廠也一起在印度建設起來之前,印度制造的手機在成本上將無法與越南等低成本經濟體競爭。
與三星在印度擴產一樣,伴隨著小米、OPPO、vivo、華為、傳音等國內品牌在印度市場份額的提升,手機企業為了避免20%的高額關稅,降低人工成本,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建廠的速度明顯加快,同時帶動了ODM和零配件企業的產業聚集效應。
其實早在五、六年前,中國手機產業開始越過東南亞,包括品牌商、代工商、零件配套商(電池、充電器)、包裝商、材料供應商等等,紛紛開進印度。品牌商包括OPPO、vivo、金立、小米、華為、聯想。手機ODM代工商包括中國的聞尚、財富之舟、海派和與德等,以及臺灣的富士康、緯創,美國的偉創力等。
不過印度的投資環境并沒有把這些產業熱點及時引爆,期間反而因為諾基亞手機工廠的事件,讓諸多投資者放緩了對印度的投資。雖然后來鴻海接收了諾基亞的工廠,但是相比其它產業來,技術融合度高,產業配套復雜性更強的智能手機生產,在印度的發展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
然而印度前兩年對國內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投資,還是對印度的手機市場帶來較強的促進作用,智能手機的普及速度明顯加快,也帶動了手機制造業就近服務的強烈愿望。
事實上,相比蘋果手機的供應鏈廠商來說,中國本土品牌的手機供應鏈廠商更加激進,除了在印度積極布局線下、線上銷售渠道外,努力盤活印度原有的手機制造產能,并推動建設新的智能手機制造產能,也走在了蘋果手機的供應鏈廠商之前。
2018年生產手機觸摸與顯示器件、手機攝像頭等核心元器件的合力泰、歐菲光、同興達都推出了含印度在內的海外建設生產基地的方案。而TCL也表示將以華星光電的名義,在印度投資建設電視液晶模組后段工廠及ODM\OEM電視整機工廠,同時把產品線延伸到手機顯示模組領域。
而在全球市場上持續多年占據出貨量第一位置的三星,則一直在印度有著較大手機組裝產能。不過,也是基于手機供應鏈上游產品的技術融合度高,產業配套復雜性更強等原因,三星在印度的主要產能,也是集中在最后的組裝工序上。
為了應對中國本土品牌拉攏上游供應鏈一起進駐印度市場的局面,三星也開始與中國本土供應鏈廠商一樣,開始根據此前印度的PMP時間表在對印度進行投資,準備在2020年3月31日前在印度生產相關零部件。
不過從全球手機供應鏈的動作來看,2019年大家的新建產能仍只是在建設之中,大多數手機供應鏈廠商對于在中國本土之外新建的產能,真正的量產日期都是在2020年以后。也就是說,2019年全球的智能手機產能格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實際上,2019年智能手機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技術迭代變化的停滯規律受限,局面與2018年相比基本上沒有什么改觀,也沒啥驚喜可言。而大家布局2020年,主要是因為南亞市場的4G網絡紅利才到收獲期而已,所以手機供應鏈只能跟著市場出貨地進行積極備戰。
預計印度2020年的智能手機銷售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7~1.9億臺以上,另外還有約2~3億部的功能機和低端準智能機市場。另外由印度輻射出去的南亞市場,在2020年的智能手機銷量也有望突破2.5~3億臺。
而印度政府計劃在截至2020年3月的一年里出口價值90億美元的手機。相對而言,在2017年,這個數字只有1億美元。這說明,實際上印度政府比手機供應鏈企業更急于把手機制造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