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2018年凄涼的一年后,手機上游供應鏈相關公司迎來了茫然的2019年。
整個行業不管是圈內,還是圈外,都在描繪“5G”、“OLED”的大藍圖,甚至為了早點為質押的股票或欠下的債務解套,能蹭上這兩個熱點的“公司宣言”、或“媒體洗地熱文”,不斷的閃現在各種平臺之上。
然而,現實卻仍然不以某些企業控制人的意愿而轉移。隨著港、臺企業上市公司一、二月份的業績數據,以及手機行業出貨數據的不斷公布出來,一場無聲的諷刺開始在業內漫延開來,并且大家都在猜測今年的一季度財報,哪些公司該如何騰挪庫存與業績數據,以掩飾一季度的開工不足,或者說在上班,但作業強度很低的混日子公司,一季度財報要怎么“編”了……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雖然3月份還沒過完,但一季度智能手機同比出貨減少一到二成之間,已經是行業共識了。但從港、臺企業上市公司一、二月份的業績數據來看,基本上業績都是逆市增長在一到二成,有些企業甚至高達六成。
如由于接到蘋果iPad訂單和超聲波指紋訂單,GIS-KY業成(TW.6456)二月份業績同比增加了57.47%,前面二個月的業績累計同比增加了27.6%,接到蘋果iPad訂單的TPK-KY宸鴻(TW.3673)二月份業績同比增加了61.48%,前面二個月的業績同比累計增長了52.02%。
GIS-KY每月營收表(新臺幣)
TPK-KY每月營收表(新臺幣)
另外如拿到國產手機大廠攝像頭模組訂單的舜宇光學科技(HK:02382),二月份的手機鏡頭出貨量同比增長19.5%,手機攝像模組同比增長7%;丘鈦科技(HK:01478)二月份的攝像頭模組銷售數量合計同比增長約37.5%。
在《出貨量狂飆后遺癥現,華為放寬供應商資格認證條件》一文中,李星曾經提出,華為手機是最早對供應商認證資格放寬的頭部品牌終端廠商,但隨著市場分化越來越明顯,其它幾家一線品牌終端也將不得不在局部領域,加入到“搶供應商”、“搶產能”的行列中。
實際上,后來在與供應鏈企業繼續討論時發現,另外向個頭部企業也加入了搶“搶供應商”、“搶產能”的行列。其中沒能在這場搶奪戰中占到優勢的企業,出現“現貨”變“期貨”的現象當然在所難免了。
如果要深入到供應鏈里面去分析的話,最終你會發現,不管是現有的一線供應商,還是剛剛被放寬了準入條件,幸運的擠進了頭部品牌手機廠商的認證供應商,并接到了訂單的原來二、三線供應商企業,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大家都是有著充足的現金在手的企業。
特別一些需要從國外品牌手上購買原材料的供應鏈企業,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據上游企業傳出的消息顯示,為了防范貨款收不回來的風險,這些含港、臺在內的外資企業,基本上對中國內地的企業供貨實行了現款交易的模式,最大的限度,也是要有香港信用證的情況下,留下了IQC收貨品質驗證的預留時間,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個月的賬期。
這對于中國國內一般是月結三到六個月,有的賬期甚至是九到一年的手機供應鏈企業來說,如果沒有現金在手,幾乎是拿不到外資企業的貨源。也就是說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均依賴進口的頭部國產品牌手機廠商,即便是有意愿把訂單下給一些所謂的一線供應商,它們也可能會因為拿不到原材料而接不下這些訂單。
所以當你聽到某個品牌在回復為什么剛剛發布的手機,會出現“現貨”變“期貨”的原因是因為上游供應鏈那某個攝像頭的產能供應不足時,你根本就不用奇怪,因為很可能它原來卸用的大供應商,因為股票質押或債務過高的原因,沒有現金購買原材料,沒法完成它的訂單,只能由替補的二、三線供應商,重新組織生產,產能慢慢爬坡供貨了。
2019年的一季度對于智能手機來說,表面上大家都“吵”得十分熱鬧,實際上雖然還沒有達到“內外交困”的地步,但至少也遠不如外面想象中的那么風光。有消息稱,為了應付上游原材料廠商的貨款與債務追討,一些品牌手機的一線供應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的要求手機廠商在原來的賬期基礎上提前支付貨款來應對。
所以更多的二、三線品牌手機廠商要么退出這個市場,要么縮減產能,基本上也是跟出現一線品牌手機廠商的情形有關,也就是說,手機品牌廠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貨量較為正常的,基本上也是手上還有較為充足現金的品牌。
有意思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那些債務爆雷的手機供應鏈企業里,被國資收購,控制權變更為國資背景公司的企業,由于解決了債務問題,加上又有真正的現金注入,反而在今年一季度里可以正常運作,業績基本上與產能正常釋放持平,也就是說與正常工作日的產出是一樣的。
另外,還有那些拿到了與資金缺口相當的政府紓困資金的企業,也算沒有在今年一季度虛脫,但據上洲材料商透露的消息,這種企業極為個別少數。也就是說,那些號稱拿到了政府多少紓困資金的企業,并不足以解除它們那些顯形或隱形的債務風險,當然也沒有足夠的現金來購買原材料組織生產。
總體來說,今年一季度里,對于長期那些在現金流管理較為嚴格的,含港、臺在內的外資背景手機供應鏈企業來說,算是遇到了一個逆市增長奇跡季度,但這種奇跡卻也并不能成為它們后續擴產的依據,因為可持續性有多久,真的不在于技術與產能,而在于中國內地別具特色的經濟環境來決定;對于一些手上有現金的二、三線手機供應鏈企業來說,接到了頭部品牌手機企業的訂單算是一個意外驚喜,但卻要接受品質提升與產能爬坡所帶來的痛苦煎熬(熬過去了,說不定就成長為一線手機供應鏈企業;熬不過去,則成了爛泥扶不上墻的反面教材)。
而手機供應鏈相關企業的境況與機遇,何嘗不也是眼下品牌手機企業自身的遭遇寫真呢:未來幾個月如果有哪個二、三線品牌竄出來,千萬別聽信它們什么抓住了“5G”,或者“OLED”的機遇,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它們自己有充足的現金來買元器件組裝手機,或者遇到了可愛的金主給了充足的現金讓它們可以折騰。
同樣,如果哪個一線品牌出現出貨量下滑速度快過同行的現象,也別信它胡扯什么經濟復蘇慢,消費降級,國際經濟環境更加惡劣的鬼話,真正的原因,肯定它沒錢支付供應商的貨款,又忽悠不到新的供應商為它供貨,由于自身的現金流管理出現問題,導致它的供應鏈管理也失靈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