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則消息“阿里在申請網絡銀行、主做小微金融服務”一時又吸引了業內外的眼球。在周六(9月7日)的互聯網金融外灘論壇上,阿里巴巴小微集團CEO彭蕾否認了正式提交“設立網絡銀行”的申請。但是否認“正式提交”,并不意味著沒有“做過研究”、或者沒向監管部門提出過動議。阿里金融公關的表態則是“尚不知情”、“不予置評”。
影影綽綽的感覺。
《第一財經日報》黃遠在相關報道中提及阿里涉足傳統金融業務的埋下的伏筆與必然性,他是這么說的:
2012年9月,阿里集團完成了雅虎76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國家開發銀行此次交易提供了1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馬云并借此引入了中投公司和國開金融。
“引入后兩者的意義,不在于簡單的資金相助,更為后續金融政策的支持埋下伏筆?!币晃唤咏擁椖康耐缎腥耸吭颉兜谝回斀浫請蟆酚浾弑硎荆谛庞脭祿臁⒖蛻糍Y源等基礎上,阿里網絡銀行已經呼之欲出。
為什么從業務發展邏輯上,做銀行對阿里是有意義的呢?
IBM資深戰略分析師王祺認為,支付寶過去只屬于資金支付清算通道,資金只是“過路客”,一旦阿里巴巴擁有銀行,成為資金配置者,意味著掌握了“資金鏈條的發動機”,將盤活整個金融布局;此外,余額寶的成功經驗也可為互聯網投資打下好基礎,對網絡銀行客戶的教育成本明顯下降。
但是,阿里做銀行所要面對的忌憚與弊端仍然存在:
回歸當前監管環境,根據《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貸款調查應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采取現場核實、電話查問以及信息咨詢等途徑和方法”。這樣等于是扼殺了阿里大數據的優勢。被除去“武器”后赤手空拳的阿里,即使申請了銀行牌照,也很難和其他大銀行一決高低;“如果阿里開了網絡銀行,將會被納入銀行監管規則,這意味著對阿里金融業務的監管可能更嚴;互聯網金融創新基因反而不好發揮出來”。
就看阿里金融怎么權衡利弊得失了?;蛘?,這就純屬上市前吹吹風、畫畫餅。反正也沒啥成本,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