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8月16日第一款小米手機發布以來,通過互聯網模式銷售手機的小米公司和創始人雷軍成了媒體的寵兒。隨著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小米手機出貨量首超蘋果,以及剛剛過去的小米3和小米電視的發布會,頻繁的報道幾乎時把這家成立僅僅3年半的公司捧上了天。
熱鬧背后,也出現了不少的質疑:小米的營銷模式真能拉枯摧朽嗎?小米的產品真如其所說嗎?小米電視真能顛覆整個電視產業嗎?小米瘋狂增長會否是曇花一現?本文從營銷、產品、渠道和前景四個層面,一步步為您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小米。
營銷——抓住了新媒體機遇,但并非不可復制
很多人都將小米的成功歸功于互聯網營銷的成功,確實不假,但這成功并非不可復制。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成立,同年8月16日MIUI首個內測版本發布,幾乎同時米聊發布,在半年時間內注冊用戶突破了300萬,可以用非常成功來形容。依靠MIUI和米聊兩款產品,借助網站社區,小米聚集了一群發燒級的粉絲用戶,并通過用戶的互動和參與迅速調整和優化產品。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感”是小米初期的營銷的精髓,也為小米后來做手機奠定了用戶基礎。
小米軟件產品取得的成功也許在預料之中,畢竟雷軍是程序員出身,過去20多年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和產品打交道。但雷軍創立小米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做幾款軟件,手機才是他的盤算。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米聊推出時間早過微信,但卻沒有開花結果的根源,因為雷軍壓根就沒想在米聊上死磕。
2011年8月16日,在經過了一年半的謀劃后,第一款小米手機正式發布。踩準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爆發的節點,小米手機定位“為發燒而生”,打“高配置”和“性價比”牌,借助社交媒體營銷一炮走紅。每次開放銷售都一機難求,“饑餓營銷”做到了極致。
后來小米一個勁向大家解釋并沒有“饑餓營銷”,“一機難求”是因為生產跟不上,以后會努力擴大產量保證供應。這些解釋其實是為“饑餓營銷”推波助瀾。
小米在談到手機質量時候的時候總在強調小米的代工企業英華達和富士康都同時為蘋果代工,品質絕對保證。然而事實上,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的報告,2012年僅第四季度iPhone出貨量就達到4780萬部。小米所用的代工企業,應付iPhone如此龐大的出貨量都不成問題,難道小米幾百萬臺手機的產能就跟不上了嗎?顯然生產跟不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接觸過供應鏈的朋友應該知道,代工企業按訂單生產,你下了多少的單,人家生產多少的貨。小米手機發布初期為了控制生產風險,每次的下單量根本就不多。當然小米不可能對外解釋說因為我們怕壓庫存擔風險,而拿生產跟不上來說事也就成了“善意的謊言”。
2011年8月16日第一款小米手機發布,小米把“粉絲經濟”做得爐火純青,小米2發布的時候達到了極致。通過“粉絲經濟”賣手機,小米是偷師魅族。
在小米公司成立前,雷軍通過珠海市政府相關人士的引薦認識了魅族的創始人黃章,此時的雷軍早有做手機的打算,幾番接觸下來,黃章也把很多做手機的思路和想法和雷軍交流。而后來的發展很多媒體也有報道,雷軍向黃章提出入股魅族的意愿,但被一口否決。在此之后,小米自己做手機的計劃也就在雷軍的腦海中形成了。
如果仔細留意小米官網社區,你總會看到很多魅族的“痕跡”。當初雷軍有意入股魅族,也正是由于看好魅族龐大的年輕粉絲群體,因為雷軍最想做的,是通過智能手機為載體,硬件、軟件和服務相結合的移動互聯生態圈。但這個思路不是雷軍的發明,他借鑒了蘋果。
所以,小米是拷貝了魅族的戰略和戰術,借鑒了蘋果的營銷和生態。小米的營銷沒有秘密,而是有跡可循。就如同MIUI無論做的多好,都是基于安卓系統一樣的道理。
(2010年7月21日,雷軍發了一條【為什么愛魅族】的微博)
(2010年7月20日,雷軍在參加金山公司會議時用魅族M8的情形)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