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低迷的手機大環境,強如大立光也顯得辦法不多。
6月5日,大立光公布5月營收26.26億元新臺幣(約6.1億人民幣),同比減少16.6%。今年前五月累計營收146.34億元新臺幣(約33.9億人民幣),同比減少10.8%。
不僅業績受挫,大立光的霸氣似乎也在消退。
在6月7日大立光股東會上,有小股東問及公司未來營運展望時,董事長林恩平坦言,“未來很難判斷,只能專心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多位一線光學廠商高管對潮電智庫表示,大立光在手機光學領域確實屬于“獨一檔”的存在,但業務結構單一的弊端,隨手機市場下行而暴露無遺。
目前,舜宇、歐菲光等光學廠商已經逐步將汽車業務打造成第二增長曲線。在這方面,因為缺少模造玻璃、沒有模組加持,以及車圈資源不夠等因素,大立光明顯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產業鏈爆出的蘋果首款MR供應鏈名單中,大立光依然榜上有名,但因體量有限,并不足以改善其營收困境。
01手機受阻
單論光學鏡頭技術,大立光可以稱得上一枝獨秀。據媒體公開報道,其8P鏡頭率先量產,9P鏡頭正與客戶設計導入中,預計今年四季度出貨。
大立光是蘋果iPhone手機鏡頭多年的核心供應商。不僅如此,去年1月據臺灣媒體報道,大立光更是擊敗了舜宇光學與辰瑞光學兩大競爭對手,獨家拿下了OPPO、vivo兩家兩大品牌廠商100%的7P鏡頭訂單,以及50%的6P鏡頭訂單。
當然最讓其他光學廠商艷羨不已的,還是大立光高達6成的產品毛利率。
不過面對無一幸免的手機“周期劫”,在技術向生產力的轉換中,大立光遇到了問題。
根據潮電智庫了解,6P、7P光學鏡頭一直是最近幾年高端手機的主流配置,主攝基本穩定在5000萬像素左右。即便一些廠商具備8P規格的量產交付能力,但產能和品牌市場需求都十分有限,更多意義在于“秀肌肉”。
另一方面,華為曾是大立光最重要的中國鏡頭客戶,占其營收 30%–40%。美國禁令后,其他中國品牌因對鏡頭規格要求低于華為,故大立光并非主要鏡頭供應商。因而即使光學規格升級,大立光不僅受益不大,甚至在中國市場的出貨和營收逐年顯著減少。
此前,大立光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多次發動專利戰,對象包括玉晶光、先進光、三星、摩托羅拉等。
一線光學廠商高管韋亮(化名)認為,“這兩年隨著舜宇、歐菲光、中藍電子、AAC等大陸光學鏡頭廠商在8P技術上的突破,大立光的優勢將大大縮小,甚至不會出現下一代鏡頭產品。”
02車圈難混
看到光學行業的老對手紛紛以視覺系統擁抱新智能汽車時代,大立光也已按捺不住。
為了讓車載資源更專注,大立光投資10億新臺幣成立子公司大根工業進行運營。
林恩平表示,如今隨著客戶需求上升,新型車輛的前后左右及車內都搭載安裝多顆鏡頭,大立光正配合客戶需求投入擴產,同時有新客戶持續加入。
據臺灣地區媒體披露,大立光的車用鏡頭其實一直都有在交貨,但是過去因為該業務需求量有限、規格也不高,所以公司并未真正看重,甚至在2019年還官宣退出這一市場。
對于大立光殺出的“回馬槍”,不少光學同仁基本表示不看好,主要原因在于三點。
一是不具備量產模造玻璃的能力。
大立光的強項在于手機塑膠鏡頭設計,塑膠件加工,鏡頭組裝,但不能平移于汽車終端。根據耐高溫、防水、抗震動等場景應用,考慮到可靠性、溫漂、鬼影等更高要求,非球面模造玻璃是車載鏡頭的關鍵。
二是缺少模組產品支持。
從舜宇光學、聯創電子、歐菲光等光學廠商在車載領域的布局來看,均采用“鏡頭+模組”產品組合供應,這也是目前最受下游Tier1和終端車企青睞的供應模式。
三是車圈“朋友”資源不夠。
智能汽車時代屬于中國,本土相關汽車供應鏈迎來巨大風口。但是相較于大陸活躍的比亞迪、廣汽、上汽等車企,以及蔚小理、零跑等造車新勢力,臺灣地區幾乎沒有完整的汽車產業根基。與汽車品牌深度配套合作的大型汽車Tier1,也基本集中于大陸。
此外,有Tier1評價認為,大立光在車載服務經驗,體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