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汪去“去小米化”的進程中,華米一步步深陷虧損的漩渦。
華米2023 年財報顯示,一季度營收6.5億元,同比下滑14.8%,而上一次華米單季度收入小于6億元,還要追溯到2018年的一季度。同時,華米凈虧損1.4億元,去年同期凈虧損僅為8873萬元。
華米CEO黃汪表示,由于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抑制了第一季度的非必需消費,尤其是在電子設備市場。
為了提高業績,華米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進行降本和投資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但并沒有進一步降低虧損。
截至6月16日,華米收盤1.17美元,相較于19.59美元的歷史高點,整體縮水超九成。
1、天上砸下個小米
1975年生的黃汪,大學畢業面臨就業和深造兩大選擇,就在他計劃在中科大繼續讀研的時候,看到了華為的招聘,年薪10萬。
那個年代,這已是妥妥的高薪,于是黃汪離開了學校,成功進入了華為。
然而,黃汪并不滿足于此,一年后,他選擇了辭職,從深圳回到了合肥,創辦了第一家公司“華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與一批科大校友們一起進行基于Linux的嵌入式硬件方面的工作。
在此后的十幾年,從嵌入式Linux開發板、MP4播放器到平板電腦、PDF閱讀器,關于嵌入式系統的一切,黃汪都在嘗試。
2009年,黃汪成立了自主品牌智器,率先推出了國內第一款的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改造的平板電腦SmartQ5,比蘋果iPad還要早一年,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小米、華為、聯想等強勢品牌紛紛入局,國產平板電腦市場不久就進入了“紅海期”,又在很快到來的“退燒潮”里陷入泥潭,智器也沒能例外。
黃汪表示,由于平板電腦占據了公司大量資金,公司出現現金流異常緊張的情況。當時團隊幾位高管都抵押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然后去銀行貸款,但是后來已經貸不到了。
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際,黃汪決定再一次轉型,2013年,他帶領團隊正式推出了一款名為Zwatch的智能手表產品。
此時,小米正啟動了“投資+孵化”100家智能硬件企業的計劃,幸運的是,華米成為了其中的企業。
有消息稱,雷軍曾讓黃汪“拋下一切,一起干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就是成立華米科技,研發小米手環。
此后一年時間里,黃汪帶領團隊可謂是沉浸式的打磨小米手環,不惜停掉了2015年所有的平板電腦新品及智能手表新品的研發,最終“智器”被雪藏,后來也再沒出現。
好在,結局是好的,借著可穿戴設備大爆發的潮流和小米強大的線上銷售渠道,第一代小米手環一經推出,迅速引爆市場,上市一年后銷量超1000萬臺。
2017年,華米科技的營收已達到20.5億元,其中82.4%來自小米手環。當年,華米出品的智能可穿戴的出貨量已超過了美國老牌廠商Fitbit,位居全球第一。
黃汪曾公開表示,過去十多年積累的技術,對商業的理解,以及對產品的定義能力,才使得他們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快速地超越競爭對手。但他卻沒提到小米的功勞。
此后,小米一路護航華米直至2018年2月赴美成功上市。
2、腕力下滑,單飛不順
盡管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但黃汪的野心并沒有滿足。
為了擺脫“小米加工廠”的帽子,他一直在籌備去小米化,他表示,別把自己困死在成功的牢籠里,上一次的成功經驗就是這一次的畫地為牢。
“如果你覺得什么都靠小米的話,你反而靠不上。一個創業公司,最后還是得靠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齊全,才具備著未來發展的基礎。”
從2015年開始,黃汪打造自有品牌的決心一刻都沒有松懈,但目前看來依然困難重重。
2023年財報顯示,華米一季度營收6.5億元,同比下滑14.8%,而上一次華米單季度收入小于6億元,還要追溯到2018年的一季度。
同時,華米凈虧損1.4億元,去年同期凈虧損僅為8873萬元。華米的凈利潤已經收獲了連續五個季度的虧損表現。
對于一季度的表現,黃汪表示,由于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抑制了第一季度的非必需消費,尤其是在電子設備市場。未來將持續實施嚴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并致力于投資最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在行業看來,雖然黃汪的解釋并不全面,但也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022年的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無論是手機, 還是智能可穿戴設備幾乎都遭遇了全面的下滑。
但口碑信譽的下滑,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以及資本市場信心的喪失,都在成為華米打造自有品牌的“攔路虎”。
對于黃汪來說,當前要做的除了帶領華米團隊改善好財務狀況以外,也需要注重用戶口碑與售后服務,除此以外,或許還需要對自有品牌的研發與營銷打法作重新的思考,否則“吃力不討好”的發展路線既換不來真金白銀,也難以挽回資本市場對華米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生成式AI的火爆,給很多品牌帶來了信德思考。華米也透露了相關規劃,稱最近將生成式AI技術應用到了智能可穿戴產品中,以提升用戶體驗。黃汪表示,會繼續開發Zepp操作系統,未來還將把最新的GPT-4整合到其中。(本人關于黃汪的觀點均來自子彈財經、鈦媒體、互聯網江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