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電子產業鏈傳出的消息稱,ODM上游的零組件產品價格在“漲價”,幅度從5%~20%都有。
但從供應鏈返回的信息顯示,其實不存在“漲價”這回事,只是整個行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下游需求急剎車,但上游企業產能釋放慣性之下,形成了大量的在線產品、在庫產品、通路產品庫存。
于是從今年年初開始,行業為了清理庫存,很多企業都采取了更激進的“價格”策略,削價銷售庫存產品,特別是一些通路商手上的商品價格,甚至以二折或三折的價格甩賣。但對于源頭廠商來講,每年按5%~25%左右的幅度降低產品價格,在大消費電子行業幾乎民慣例,所以今年的產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下調30%左右,對于清理庫存的價格來講,十分正常。
而現在上游廠商新接訂單的價格在今年年中淡季的基礎上上調5%~20%,實際的產品價格,仍是低于去年同期的接單價格。
目前行業對“漲價”較為敏感的元器件,主要是CIS攝像頭芯片、射頻芯片、顯示屏等標準件產品,對于定制化按單生產的線路板、FPC等產品,價格則按常規的每年下調約5~10%幅度繼續接單。
其中CIS攝像頭芯片、射頻芯片多年前就已經標準化,每年下調的幅度不可能很大,但從去年低到今年初,行業清庫存期間價格下殺很猛,有些規格甚至新接單價格都比往年低了25%~30%。
有消息稱,產能較大的傳統標準品攝像頭芯片廠商三星、海力士、豪威以及一眾國內射頻芯片廠商,從上個月開始對新接訂單的價格從年中的低位上調了約5~7%,出現了一波“漲價”行情,但相比去年同期的價格,仍是低了很多。
事實上最明顯的是與攝像頭芯片差不多的內存芯片價格,今年低谷的時候,內存價格同比下降了50%左右,但從三季度開始回升了約15%左右,外面大呼“漲價”受不了,但對于內存廠商來說,能夠保持到不虧本,這家企業就十分出色了。
而針對近期顯示屏的漲價部分,大多數是AMOLED價格變動引起了市場的關注,而其中主要的變化是同尺寸的顯示屏進行了技術與材料升級,所以看起來好象是同尺寸的顯示屏產品“漲價”了。
但據供應鏈傳出的消息顯示,其中主要是UDC的磷藍光長壽命材料突破后開始供應市場,由于新的磷藍光長壽命材料可以提高1.5到3倍的顯示屏亮度,為了均衡性能指標,磷紅綠光的材料用量也要增加。
另外新的TFT線路窄邊框設計,也將普及到整個行業,新的設計方式與工藝實現,同樣對產線的生產成本有較大的增長。
如果按照以往的接單方式,這種新型的AMOLED面板價格,至少可以賣到原來同規格產品的一倍價格以上,反應到最后的顯示屏模組價格,也要提價20%左右。
實際上AMOLED顯示屏的價格也在去年同期價格掉了一半左右,目前這種材料與技術升級后的顯示屏,新接訂單的價格上調幅度仍在15%以內,對于面板與顯示屏企業來講,并沒有“漲價”的驚喜,甚至連基本的價格修復都沒有實現。
從這也可以看出,為什么國產AMOLED廠商工廠都快折舊完了,但是還不能盈利的原因。如果價格沒法穩住,即便是工廠折舊完,也沒辦法賺因折舊產生的差價部分,并形成利潤彌補之前的虧損。
事實上,所謂的“漲價”主要還是要看國外的高端器件,對于國內無法生產的高端攝像頭芯片、射頻芯片、AMOLED面板等,如果出現漲價了,那才是行業真正的進入到了“漲價”行情,因為這些高端的產能基本上有限,不會肓目擴產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所以除非是生產成本下降,不然一般不會調低價格,反而會跟行業重金屬、大化工以及基礎能源的價格波動,機動調整產品價格。
而對于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普通標準品攝像頭芯片、內存芯片、射頻芯片、顯示面板等,行業產線的開工率連七成都不到,誰敢真的“漲價”呀……
畢竟在沒有新的消費電子爆款產品出現之前,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仍是存量市場階段,每年的市場需求波動能達到7%,就已經可以讓整個行業“瘋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