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新手機發布,不提AI都不好意思拿出手了。
“AI+手機”爆火的2024年,被定義為“AI手機元年”的2024年,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紛紛宣布要把大模型技術應用到手機上,其中榮耀目前已豪擲100億用于AI研發。三星年前發布AI理念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更是挑釁式的將地點選擇在距離蘋果總部只有15分鐘車程的地方。
AI成為手機廠商打出的一張新王牌。甚至有媒體在這波熱度中發聲探討:光學會像膠卷一樣消亡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手機影像根本是由鏡頭、模組、CMOS傳感器、濾光片、VCMA馬達等整套光學硬件來產生創造,AI不可能做到反客為主。
中國某一線光學廠商高管韋亮(化名)對潮電智庫表示,“由于手機攝像頭硬件的升級速度已經放緩,AI會對影像力形成輔助性提升,但目前只現雛形。”
“現在手機高中低端市場的劃分,是按價格而非功能。”韋亮同時指出,相比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AI本身屬于軟件算法,終端消費群體并不會只為此買單。
另一位手機產業鏈企業高管楊先奇(化名)則認為,未來AI手機的終極目標,是將形成觸屏和語音的全交互方式,所以高性能麥克風和精密觸覺傳感器等產品在今年會迎來增長利好。
其實AI手機的概念并不新鮮。
早在2010年蘋果花2億美金買下創辦Siri的公司后,一場圍繞智能手機的AI技術競爭已悄然展開。不過七八年后各大終端興起的一波AI手機,也并沒有挽回當時智能手機的下滑頹勢。
根據潮電智庫了解,受限于成本考量,AI更多應用于傳感器和多焦段鏡頭用料比較普通的中端機型,被戲稱為“配置不夠,AI來湊”。
影像系統一直智能手機的必爭地乃至決勝點。綜觀近兩年高端市場的競爭,除了大尺寸圖像傳感器和OSI防抖,潛望式、玻塑混合鏡頭等老技術正在回歸主流。
綜合各廠商信息,AI+光感知系統主要由軟硬件兩部分組成。硬件部分包括屏幕和鏡頭模組,軟件部分主要是AI算法。
“手機鏡頭數量趨近飽和,組合優化和結構升級是關鍵。”韋亮說,AI算法普及后,基礎畫質將成計算攝影發展焦點,可能會像美顏軟件那樣掀起一股流行風。
在圖像領域,A大模型最初被用來生成描述包含各式內容、具有指定風格的圖像。但隨著技術的迭代,生成圖像的質量、真實性、分辨率越來越高,甚至達到了影棚級的效果。
不過楊先奇理性指出,軟硬結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用戶體驗。如果AI不能夠充分滿足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保鮮期過后將很快進入發展瓶頸期。
潮電智庫認為,如今AI再度被品牌廠商高頻傳唱,絕非因那一份未酬的壯志,而是日益成熟的新商機,雖然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