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上交所官網披露,中芯國際科創板首發獲通過。自6月1日正式獲受理到6月19日過會,中芯國際創下科創板最快過會記錄。
“中美貿易戰還在持續,美國限制華為不能用臺積電生產芯片,中國在芯片代工方面唯一可行的就是中芯國際,凡事優先,開個綠色快通道。”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指出。
據筆者觀察,本月5日中芯國際提回A申請后,港股股價呈上升態勢,不過19日審理過會時,港股股價卻下跌1.29%,股價收于22.9港元/股,總市值1274億港元。
上市委對中芯國際提出三大問題:一是要求公司說明14nm和28nm等較先進制程產品的市場定位及未來應用前景;二是就超過3億美金的28nm制程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在手訂單是否構成虧損訂單,是否預計了相關損失,并說明對報告期內財務報表的影響;三是,要求中芯國際說明在科創板上市后,公司在資本公積金運用、股份優先認購安排、獨立董事股權激勵等方面,與中國內地現行公司證券法律法規要求的差異。
6月10日,中芯國際發布上會稿招股書,擬融資200億元,主要用于12英寸芯片SN1項目、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三大募投項目擬募集資金分別為80億元、40億元、80億元,占總融資額比例分別為40%、20%、40%。
據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的總投資額為905900萬美元,其中生產設備購置及安裝費達到733016萬美元。募集資金80億元主要用于滿足建設1條月產能3.5萬片的12英寸生產線項目的部分資金需求,生產技術水平提升至14納米及以下。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項目,主要用于工藝研發以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招股書顯示,SN1項目達產后,將會貢獻額外的先進制程收入,但同時帶來較高的折舊成本壓力。隨著14納米及下一代制程的產線投產、擴產,公司一定時期內會面臨較大的折舊壓力,該部分業務毛利率可能會低于公司平均水平,存在經濟效益不達預期,甚至產生較大額度虧損的風險。
2020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營業收入為640,113.60萬元,同比增加38.42%;凈利潤為14,257.93萬元,上年同期為-32,897.75萬元。據招股書預測,中芯國際2020年第二季度收入環比增加3%至5%,毛利率介于26%至28%的范圍內,主要由于公司產能、產量增加帶來的規模效應及產品組合的優化。
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我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據了解,中芯國際大客戶有海思半導體、格科微、兆易創新、紫光展銳、中興微電子。
在晶圓技術代工廠商技術方面,行業龍頭臺積電,2019年量產7納米,2020年量產5納米,近日據外媒報道,臺積電3nm工藝或將2022年就能用上,而中芯國際目前剛突破14納米量產,相比之下,中芯國際存在一定的差距。
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若干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直接產品規則,規定: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于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制造。
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對原材料和設備有較高要求,部分重要原材料及核心設備在全球范圍內的合格供應商數量較少,大多來自中國境外。對于中芯國際而言,很可能會遭遇重要原材料或核心設備供應短缺、價格大幅上漲、或者供應商所處的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外交沖突、戰爭等進而影響到相應原材料及設備的出口許可等情況。
中國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對芯片需求最大,同時卻又在芯片技術處于短板,中芯國際的半導體制造環節,需要向上游供應商采購芯片代工及設備、技術服務等,但重要原材料及核心設備全球的合格供應商數量少,且大多來自境外。
如果中芯國際的代工技術也來自美國,那么新規對中芯國際也同樣生效。如果中芯國際長期穩定供應華為,需要完全擺脫對上游美國依賴,但目前來說相對困難,也是需要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