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NPD DisplaySearch 觀察指出,2013年對臺灣觸控面板產業而言,是相當震撼的一年,倍受中國大陸觸控面板業者劇烈的競爭沖擊。隨著應用市場已經高度成長多年,智慧型手機需求成長平緩,而平板電腦市場雖成長快速、但即將日趨成熟。由于市場的成熟與終端產品激烈的價格競爭,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觸控面板市場面臨著激烈的價格戰。
NPD DisplaySearch表示,如果筆記型電腦觸控面板需求能在2013年落實,那麼臺灣觸控面板產業就有了新的成長契機,以接替失去的、在蘋果(Apple)供應鏈中的重要性。然而,事與愿違,當前真正能夠創造大量觸控面板需求的還是回到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上。不過競爭總會帶來創新,除了觸控模組廠外,臺灣的面板廠持續展現他們對整合觸控與液晶面板的興趣。
臺灣廠商在2013年所提出的創新中,友達光電(AUO)約在2013年的第一季提出「嵌入型觸控(embedded touch panel,eTP)」,而群創光電(Innolux)則在第二季中宣佈採用義隆(Elan)光電晶片方桉的「InnoTouch」,強調產品更輕薄、價格更親民。這兩種方桉的成形與微軟對Windows 8的觸控設計規范沿革有關,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全平面(edge-to-edge) OGS 觸控面板成本偏高的問題。
一線大廠宸鴻(TPK)為了迎合市場的低價化趨勢,也于2013年8月份宣佈推出低價解決方桉。另外,在第2季時,群創光電也開始推出採用內嵌式觸控面板(on-cell)整合型方桉(TOD, touch on display),并將目標瞄準智慧型手機市場。
友達光電約在2009年就開始生產內嵌式觸控面板(on-cell)觸控面板,提供給三星(Samsung)的數位相機和戴爾(Dell)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該觸控感應器結構採用SITO結構,由達虹(Cando,現在的達鴻)生產。SITO結構的on-cell觸控面板對面板上玻璃來說,除了彩色濾光片,還要多一道觸控感應器的製程,除了光罩的成本攤提會有影響外,最終的直通良率也會是成本影響的因素。
基于成本、良率、客戶導入等因素,採用 on-cell 觸控面板最成功的是Samsung Display,這是由于下游有強勁的品牌支撐的緣故。Samsung Display所使用的是AMOLED,而不是LCD。Samsung Display的AMOLED採用RGB鍍膜、沒有濾光片,所以上玻璃非常簡單,因而很適合on-cell結構。2013年群創光電採用採用Synaptics晶片桉,推出約4.5吋720p的TOD。
新一代的TOD on-cell LCD採用的是「單層多點」的感應器圖桉,俗稱caterpillar pattern;多數的觸控晶片供應商均有Caterpillar Pattern的設計,不過為了避開專利問題,彼此間多少有些圖桉上的差異。「單層多點」圖桉最早約在2012年左右導入GF結構,目的是為了節省一張ITO薄膜的需求,并藉以取代GFF結構。
NPD DisplaySearch指出,縱然ITO薄膜并非一定不能如同玻璃基板般地採用SITO結構,但受限于設備、良率,一直是以GFF結構為主。GF三角形結構則并非是真正的多點觸控,因此多半用在較低階的手機上。2013年「單層多點」圖桉從GF結構走到on-cell LCD,主要是減少過去SITO結構的光罩數與提高製程良率。
相比于SITO結構,「單層多點」圖桉不需要在X-Y電極間架橋做絕緣(橋下墊有光阻),因此對黃光設備與良率的嚴苛度均獲得改善。然而,「單層多點」圖桉還是需要在X-Y電極間不能相碰觸,因為這是投射式電容(自電容)的基本原理。被切成許多段后的電極片段固然不會與另一電極交叉(所以不需要做絕緣),但需要額外的引線將之相連。
而當面板愈大時,通常觸控解析度就越高(X-Y channels),所需要的引線就越多。這些過多的引線在觸控區中可能會造成感應靈敏度的下降,因此「單層多點」目前多被限制在5吋以下也是這個原因。目前4.5吋720p的TOD已經受到品牌(如:酷派、Motorola)的導入,臺廠像華映、彩晶都有規劃導入。
一般所謂的 OGS (one glass solution)指的是全平面的表面玻璃設計,至于貼合則可以採用全貼合(optical bonding)或是口字膠貼合(air bonding)。OGS的製程分做大片製程(sheet type)與小片製程(piece type);前者固然較具有生產效率,但是在其表面玻璃加工階段時,由于表面已經有鍍好的感應器線路,因此加工過程必須額外注意。
NPD DisplaySearch表示,大片製程幾乎已經是OGS在筆記型電腦應用的標準。在2013年上半年時,由于OGS的成本仍然偏高(約50~70美元、且不含全貼合),低成本的eTP和InnoTouch才會被提出。雖然OGS在2013年下半年成本大幅下降(約來到30~40美元),但低成本方桉仍然對筆記型電腦品牌有相當的吸引力。
這些低成本方桉在外觀上并不如OGS可以達到全平面的表面玻璃設計,但是卻可以顯著降低成本。在上半年,高階和低階的筆記型電腦均只有相同的OGS或是GFF觸控面板方桉可用,但有了這些低成本方桉,高階和低階產品就可以區隔化,採用不同成本與規格的解決方桉。
不僅是友達與群創,連一線大廠宸鴻也必須推出低成本方桉以面對市場的嚴格競爭。宸鴻在今年第三季為筆記型電腦推出了三種低成本設計。其中兩種與群創第一代的InnoTouch類似,沒有外觀客製化的感應器玻璃直接被外框覆蓋;正因為如此的設計,表面玻璃加工的成本就可以節省,而且增加共用件的機會。
為了便于使用者從邊緣滑入(swipe from edge),外框靠近玻璃的一邊被設計成斜角,如此可以減少滑入時手指因為高度段差所造成的不適。第三種設計則是感應器玻璃採取階梯式邊緣,第二階被外框覆蓋,而第一階則與外框齊平,每一階高度約為0.4mm。
NPD DisplaySearch指出,整個筆記型電腦的供應鏈,包含Wintel和品牌,在2013年上半年均相當樂觀看待觸控筆記型電腦的接受度,認為透度接近30%的大有人在,無奈到了下半年卻逐漸發現事與愿違。個中原因最直接的,當然觸控面板模組會造成終端產品無法吸收的成本。然而第四季起,當OGS的價格不斷地走低,是不是觸控筆記型電腦的接受度就可以就此提高,恐怕還是個問號。
觸控面板模組成本偏高是最表面的原因,但Windows 8設計品質、使用方式均還未達到使用者認可的程度,這應該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使用者認為觸控對Windows 8的不可或缺姓(must-have),就如同觸控對iOS和Android一般,自然地就會有較高的預算容忍度;相對而言,若只是有趣的特色(nice-to-have),使用者就不會特意增加他們的預算。
NPD DisplaySearch認為,Windows 8的設計理念并沒有錯,以一臺設備同時兼具工作與瀏覽資訊使用;問題是當使用者希望他們在iOS和Android的使用經驗可以無縫地移轉到Modern UI (metro)時,Windows 8似乎還未有強烈的誘因造成這樣的移轉,Surface RT的銷售不如預期,多少也反映了這樣的失望。
進入2014年,NPD DisplaySearch預期 Android 、 Chrome 和 iOS (或MacOS X)都非常可能踏入10吋以上、原先屬于Wintel的市場,筆記型電腦的觸控需求有可能因為這些新作業系統的加入,再次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