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3月27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從手機、平板到筆記本,再到一體電腦、智能電視,觸屏成為了時下電子產品上最流行的元素,這種普及之勢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前我們崇尚實體按鍵——無論是T9還是Qwerty,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成熟,時下已經是“無觸不在”的大屏手機時代。在手機身上,觸屏的成熟度基本已經接近甚至趕超傳統的實體按鍵,這也加速了實體按鍵手機的消亡,而同樣是以觸摸為主要操作方式的平板電腦也在擠壓傳統PC市場。
觸屏的優劣之分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正茂青年,人們都已經開始使用配備觸屏的電子設備,并享受到更為直觀和便利的操作方式,但與此同時還伴隨著另一種現象:即使硬件配置已經達到了能夠流暢運行系統應用的要求,但使用者卻沒有任何順暢感,就像一些山寨廠商生產的價格很有吸引力的安卓手機,雖然有時候配置很高但其流暢度上卻不能與硬件構成正比——卡頓現象的產生讓觸屏成為了短板。
觸屏是人機交互中的必經環節,所以它的靈敏度與響應速度尤為重要,被廣大廠商采購并使用的電容式觸摸屏是現階段最成熟的應用解決方案,這個外觀上看似相同的“透明”面板內部卻大有乾坤,觸屏的好壞直接導致了人機交互過程中的流暢與否。
電容式觸摸屏的結構
電容式觸摸屏的結構就像一個放在盤子上的三明治,“盤子”最靠近電子設備中的電氣元件,它起到了屏蔽電氣信號的作用,以避免對觸屏產生干擾;與“盤子”接觸的,以及最上面的“面包層”為不導電(電介質)的玻璃材質,它們更多的是起到保護作用;兩個“面包層”中間所夾的“醬”就是最為關鍵的佐料,它負責感應人體電場并檢測觸摸點,一個電子設備能否給用戶帶來順暢的使用感受,就全靠這個“佐料”提味了。
電容式觸摸屏的工作原理
電容式觸摸屏內部由驅動電極與接收電極組成,驅動電極發出低電壓高頻信號投射到接收電極形成穩定的電流,當人體接觸到電容屏時,由于人體接地,手指與電容屏就形成一個等效電容,而高頻信號可以通過這一等效電容流入地線,由此接收端所接收的電荷量減小,而當手指越靠近發射端時,電荷減小越明顯,最后根據接收端所接收的電流強度來確定所觸碰的點。至于多點觸控,簡單地說,就是將屏幕分塊,在每一個區域里的每組互電容模塊都是獨立工作的,所以電容屏就可以獨立檢測到各區域的觸控情況,進行處理后,實現多點觸控。
靈敏度
中間的“佐料”決定了電容式觸摸屏的靈敏度以及響應時間。這其中影響靈敏度的是一個叫做觸點直徑的東西。我們可將一塊電容觸摸面板分成一個個細小的均分區域,而觸點直徑就是兩個緊挨區域中心之間的距離,觸點直徑越小,觸摸屏的識別率越高,比如有的觸屏需要將整個手指肚的面積按壓才能識別到信號,而有的則只需要指尖。
拿現在的最新的Windows 8操作系統來說,微軟官方對Win8觸屏所要求的觸點直徑最小是9mm,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使用觸屏時,手指要比較用力的按在屏幕上以保證接觸面積。如果以9mm這個直徑作為衡量標準,那么在某些情況下系統有可能無法識別到滑動手勢,比如你拿觸點面積比手指肚小的電容筆寫字,觸屏上顯示的筆跡卻只能斷斷續續,甚至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觸點直徑越小則代表觸屏越優秀。
響應時間
觸點直徑決定觸屏的靈敏度,而響應時間是影響觸屏使用感受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在使用手指或者電容筆在屏幕上寫字或者繪畫時,我們會發現屏幕上的軌跡會與筆端有一段距離。如果我們的指尖只是緩慢劃過屏幕,那么不同觸屏響應時間的差距并不會體現得非常明顯。但實際上用戶在習慣系統后進行查找、瀏覽網頁、手寫文字、繪制圖形等操作時,手指或筆端的運動速度將變得很快。如果觸屏的響應時間過長,那么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就會嚴重落后于手指或筆端,使用者就會可以放慢速度,從而影響操作體驗。
同樣是微軟的官方標準,它規定觸屏的響應時間不應大于50毫秒,包括上面介紹的9mm觸點直徑,這都是最基本的、能夠保證使用的硬件要求,所有市面上的預裝Win8操作系統的觸屏筆記本均能夠達到這個標準,但大多數卻只是剛剛及格,若想真正享受到卓越的體驗則需要達到更高的標準。
拿華碩VivoBook S400舉例,這款超極本所配備的觸屏的觸點直徑縮小到5mm,在Win8系統下用手指進行滑動操作沒有任何中斷卡頓的現象,即便是使用接觸面積更小的電容筆進行快速書寫也能得心應手。
與此同時,S400在抵抗外界信號干擾的前提下,利用訊號增壓及跳頻等技術,有效提高訊噪比,提高了觸屏的響應時間。與微軟50毫秒響應時間的標準相比,華碩VivoBook S400將這一標準提升至30毫秒,所以指尖隨意的接觸屏幕就可以獲得即時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