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打字的效率問題,從軟件乃至到外設廠商,都在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
軟件開發商開始在輸入法中,設置了“智能糾錯”的算法,根據用戶的常用詞庫,以及語法上的糾錯,盡可能地降低誤觸帶來的影響。
外設廠商羅技推出ZAGG、Ultrathin Cover等鍵盤,以藍牙連接的方式,讓鍵盤與平板電腦相連接。微軟則通過為Surface特制的touchcover鍵盤,解決輸入與便攜的難題。
更有創意的是,2011年Kickstarter上發起的一個眾酬項目:一款名為iKeyboard的iPad外設。硅膠材質制成的薄膜,通過鏤空按鍵的表皮支架相連接,直接覆蓋在iPad上。略微鼓起的薄膜,以及被方格隔開的鍵位,使得雙手在敲擊時有一定的觸感,也避免了相鄰按鍵間的誤觸。
除此之外,近段時間,又有新的軟件開發商試圖通過改變鍵盤設計來解決問題:一家重新設計的鍵盤的布局,而另一家則打起了鍵盤的算法的主意。
KALQ正是這樣的一種系統,它由HCI團隊的研究人員開發。這款鍵盤重新設計了鍵盤的使用模式(特別是橫向只用拇指打字的時候)。KALQ的名字來源于它對QWERTY鍵盤鍵位的再分配,鍵盤被分成左右兩部分,左邊16個鍵位、右邊是12個。這樣,每個鍵位都能在拇指可以觸及到的范圍之內。他們,還發現比如一些常用的單詞諸如“on”、“see”、“you”、“read”等,它的鍵位都在傳統鍵盤的一側,在打字的時候,只用一個拇指在輸入的時候是笨拙的緩慢的。他們通過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左右鍵位的分離設置,讓一個拇指輸入完成后,另一個能快速跟上。同時,把所有的元音字母都被放置在了右側。
最終,他們測試結果表明,KALQ布局的鍵盤,打字的效率增加34%。用戶通過8個小時的訓練后,打字的效率可以和標準的實體鍵盤效率相當。該團隊預計會在5月1日,于巴黎舉行的CHI2013(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大會上正式發布這款產品。
另一家名為Syntellia初創公司,則設計了Fleksy鍵盤。這個鍵盤的神奇之處在于,哪怕你一個字母也沒有敲對,它也能通過智能預判的方式,拼對你要的單詞。它還是傳統QWERTY鍵盤,依賴強大的“校正/預測”引擎,在你按下空格鍵的同時,智能把錯誤拼寫糾正過來。在宣傳視頻中,即便你是一位盲人用戶,也能在沒有看到屏幕的時候,快速輸入你要文字。
目前這款軟件已經能在App Store中下載,而Android版本也可以在官網申請測試。
盡管兩者都能很大程度地提升打字效率,但它們還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KALQ改變了我們熟悉的QWERTY鍵盤布局,這是自金屬打字機開始,沿用了135年的鍵位布局。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還要克服相應的學習成本,這很難說會讓用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