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4年第三季度,消費電子業界最重頭事件當屬9月蘋果將發布新iPhone。但和三星、HTC、索尼這類具備高端產品線的國際化品牌一樣,蘋果也將面臨一個新問題———高端市場增長放緩,接近飽和。日前,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三星電子發布了二季度預計財務數據,內容顯示銷售額和盈利均出現下滑,并將緣由歸結于市場需求放緩。HTC的Q2財報則顯示,剛擺脫連續三個季度的虧損。事實上包括IDC、Gartner兩家主要第三方咨詢機構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高端市場明顯呈現出增長放緩的情況。落到中國國內,運營商減少廠商補貼多少也對高端機的銷路造成了影響,這使得即將到來的三季度高端市場爭霸變得更為殘酷。
上半年高端機整體銷量大幅放緩
三星電子發布2014年第二季度預計財報顯示,期內營收為514億美元,盈利71億美元,這兩項數據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盈利數據的同比降幅為24.45%,盈利水平環比第一季度則下滑了15%左右。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家擁有高端產品線的品牌HTC也公布了二季度財報,內容顯示當季營收達到了新臺幣650.6億元(約合21億美元),稅后純收益達22.6億元(約7560萬美元),終于打破了連續三個季度虧損的魔咒。得益于HTCOneM8和新渴望816等機型的暢銷,HTC首席財務官兼全球銷售主管張嘉臨稱,今年下半年HTC的盈利勢頭也將可能會延續,進而實現全年盈利。
一直以來,高端產品是廠商利潤的主要來源,中低端產品則主要負責贏得市場占有率。“從財報數據看,HTC上漲、三星下滑,但雙方的銷售規模有巨大的差別。故按銷量計算,三星的高端產品仍遠超HTC。”華捷咨詢消費電子行業分析師李元凱認為,這意味著雖然HTCone(M8)機型熱銷,但由其支撐起來的財務表現并不能完全反映整個高端機市場的狀況。
“根據我們調研的情況,受市場競爭加劇、運營商補貼減少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高端機整體銷量放緩。”李元凱稱,蘋果尚未公布今年二季度數據,但其作為高端產品的表率,多少也會受影響。所以三星作為全球市場份額最高的品牌,其財報更能客觀反映市場整體狀況。
換機周期長,市場飽和現競爭升級
實際上從一些市場細節行為中也能感受到高端市場承壓的狀況———比如本地就有運營商祭出了蘋果iPhone5s/5c買一送一的活動,相較于過去iPhone供不應求時,這種營銷手段根本是無法想象的。
早在今年年初的MWC2014期間,路透社曾撰文稱:“手機行業目前正瞄準100美元以下低端智能機的增長需求,因高端智能機市場已經飽和,入門級智能手機現在代表了該行業實現增長的最大希望。”而兩大市場調研機構IDC和Gartner在自己的手機市場研究報告中,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市場飽和問題。
IDC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增長19.3%,低于上年的39.2%。在北美和歐洲等智能手機成熟市場,今年的增幅將僅為單位數百分比,將主要來自于售價低于150美元的設備以及新興市場。Gartner調研數據則顯示,對比2012年至2017年,高端智能手機在全部智能手機中所占的銷量份額將由41%變為22%。
李元凱認為,隨著智能機的普及,高端產品的增長必然會放緩。以中國市場為例,從收入狀況看,大部分用戶不可能一年多次更換超過4000元的手機。“就算只是為了面子工程,一年換一次也已經很勉強了。”他認為,即便是高端機用戶,其換機周期也應該在1-2年之間,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蘋果一年推兩款iPhone,三星有GalaxyNOTE和GalaxyS兩條高端產品線,HTC也有one和“蝴蝶”兩類高端產品,光這三大品牌一年就有6款高端產品,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云觀察]
高端高價易守難攻,穩住是王道
今年1-4月,整個手機市場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之后的5、6兩月則鮮有新品發布。本月22日,小米科技將發布新一代機型,擬掀起新一輪手機發布潮。不過和蘋果、三星主力產品不同,以小米為代表的國內手機品牌產品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內。因此即將上演的高端高利潤機型比拼,主要還是集中在蘋果、三星和HTC之間。
按照蘋果的慣例,每年9月10日左右會發布新一代iPhone。而按目前坊間流傳的信息,此次蘋果將推出4.7和5.5英寸兩種規格的iPhone,這將與HTC、三星形成更為直接的競爭。
在手機領域,把產品做貴并能保證銷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因為如此,高端手機一直是金字塔的頂端,選擇相對有限。由于從事消費電子產業報道,南都記者經常會收到身邊朋友同事的購機咨詢,比如“在相同預算下,若不買蘋果iPhone,還能有什么選擇?”這種情況下,我能給出的答案一般也只有三星和HTC。實際上即便體量大為縮水的諾基亞,也依然有能將旗艦產品賣到4000元價位以上,且有人問津。
高端是條易守難攻之路,盡管市場增長放緩,競爭加劇,但絕不會消失,穩住品牌持續創新是王道。如今,以VIVO、OPPO為代表的國內品牌已經站穩在3500元價位的市場中,但和國際化品牌仍有一定差距。仍舊拿蘋果、三星為例,雖然三星利潤減少,但單季仍超過70億美元,體量不可忽視。此前季度增長放緩的蘋果,利潤也是以10億美元為單位的。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他倆在高端高價領域的對手,仍只有對方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