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帶來的觸控面板行業紅利已經步入下行通道。今年下行趨勢加劇,后觸控面板時代正式來臨,非革命性產業變革已經不能阻止觸控面板市場紅海的進一步蔓延。
成本控制成為行業競爭核心
雖然迎來傳統旺季,但今年下半年各地觸控企業的營收仍不容樂觀。
筆記本電腦用大尺寸OGS觸控面板高達30%的大幅降價帶來了2013年觸控面板市場量增價跌的假繁榮,同時也帶來了2014年觸控面板“價格戰”的真序曲。
受制于價格戰,觸控企業營收紛紛波動。2014年上半年,中國臺灣和韓國主要的觸控面板企業產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國大陸觸控產業標桿、觸控屏出貨量全球第一的歐菲光雖然上半年報表很美好,但是也熬不住價格戰帶來利潤式微的困擾,開始大手筆布局互聯網產業以期尋找更好的企業盈利點。
面對紅海蔓延的觸控行業,全球企業關注的重點已經從產品本身轉移到成本控制。盡管如此,雖然迎來傳統旺季,但2014年下半年各地觸控企業的營收仍不容樂觀,特別是滲透率本身就不理想的大尺寸觸控面板還會迎來一波20%左右的價格下跌。
柔性顯示持續開拓產業空間
預計到2014年年底,新材料對ITO材料的替代率應該在13%左右。
由可穿戴式設備引爆的新一輪柔性顯示需求給2014年頹廢的觸控產業帶來了一些小亮點。而這個小亮點一方面由新興ITO替代材料的應用驅動,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推動了這些新材料在觸控產業中的滲透。
2014年,華為、LG和聯想等知名品牌的終端產品已經采用納米銀線材料的觸控產品,群創、中華映管、歐菲光等則已經開始出貨金屬網格產品。隨著柔性顯示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除了已經實現量產的納米銀線、金屬網格,包括導電聚合物、石墨烯、納米碳管、ITO油墨等在內的新材料都將從性能、價格、應用等諸多方面對觸控產業進行改造和振興,而過程將會持續3~5年。預計到2014年年底,新材料對ITO材料的替代率應該在13%左右,而5年后的2019年,該數據將上升至70%。
印刷工藝開始改造觸控產業
印刷工藝不僅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還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納米銀線或者金屬網格等新材料代替傳統導電玻璃的ITO材料,在2014年還帶來了觸控產業的另一個新工藝亮點:用印刷工藝取代傳統的黃光光刻工藝。這一新工藝,理論上不僅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還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印刷技術在觸控面板產業中的應用并不稀奇,但一般網版印刷技術的線寬約為60~80微米,凹版印刷技術為30~50微米,最普遍的黃光蝕刻制程則是30微米,但這些技術顯然都已逐漸無法滿足觸控面板廠對新一代超窄邊框與可撓式設計的需求,因此產業界亟需新的導電膜印刷設備與技術以克服這一技術瓶頸。
臺灣工研院2013年與國際印刷大廠日本小森機械公司(Komori)合作共同發表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與設備,可協助觸控面板廠以低于20微米開發出超窄邊框薄型觸控模組與可撓式觸控面板,并取代現今成本昂貴的黃光蝕刻制程。兩岸不少觸控面板廠對卷對卷印刷技術十分感興趣,樂觀估計,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相關設備有望導入新產線中。
臺韓頹勢難耐陸廠整合在即
觸控面板產業的制造重心正逐漸往中國大陸轉移。
觸控筆電市場不佳,導致觸控產能嚴重過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傳統三大觸控面板制造區域中國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目前重心正漸漸往中國大陸轉移。
韓國觸控面板主要出海口為本土品牌三星,但是2014年上半年三星觸控面板本土采購比重大幅降低,導致包括IljinDisplay、Melfas、SMAC(SmartMobileApplicationCompany)及太陽電子(TaeyangElectronics)等業者營收較2013年同期大幅衰退。其中,Melfas與SMAC衰退幅度甚至超過五成。
臺灣業者同樣因為歐菲光等大陸企業發起的價格戰而痛失訂單,裁撤、整并、縮編彌漫臺灣觸控產業界。
而反觀大陸企業雖然搶到部分訂單,逐漸成為全球觸控產業中心,但也因為價格戰致使過去一兩年內盲目投入產能的中小企業倒閉百余家。目前全球觸控市場仍然動蕩,要穩定下來,大陸企業還需進一步整合。等一些中小觸控廠商倒閉或者被收購,而其他大廠不再擴充產能,同時,廠商積極推動觸控面板在筆記本電腦市場中的滲透率,并開拓商用市場,多管齊下,產業秩序才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