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拉到日本,向蘋果與三星供應零組件的村田制造所,幾乎每部高階智能型手機都搭載了7百個他們生產的電容零組件。
但,當小米靠著“低價、高規”在2014年第三季市占率打敗三星、在中國大陸稱王后,就連這樣的巨人,也開始擔心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崛起后,將造成智能型手機市場的價格與利潤下滑,村田制造所內部已打算,最壞的狀況,是未來可能棄守智能型手機市場。
同樣地,日立旗下的零組件廠麥克賽爾(Maxell),2014年不只裁員,更把預期獲利調低了40%,全是因為大客戶三星受到中國大陸手機沖擊、出貨量一再下滑。該公司社長千歲喜弘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直言:“智能型手機已經變成了‘只追求低成本,不關注技術差異’的市場。”
當日、韓受到影響,考慮“不玩了”的同時,卻也有人急著拉攏中國大陸手機業者,要跟他們“當朋友”。
小米這個新崛起的手機勢力,是靠鴻海集團旗下手機代工廠富士康組裝,但事實上,在一開始時,富士康曾因小米太小,雙方的合作差點失之交臂。
日經中文網曾披露,鴻海董事長郭臺銘2013年3月在北京見到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時,就追著雷軍問:“告訴我,到底是誰?”要雷軍透露,當初到底是哪個鴻海高階主管斗膽拒絕小米,使雙方沒能更早開啟合作。
日本零組件廠和郭臺銘,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正透露出中國大陸手機崛起后的新局面。
想跟這群人打交道,先練接單三招產品,從“單點”變“套餐”
過去,臺灣廠商和蘋果、索尼等一線大廠合作時,只要扮演好小螺絲釘的角色,乖乖按照品牌廠的設計供貨。但面對研發能量相對低的中國大陸客戶,你得想得比他們還周到,他們要的不是質量第一,而是“超值第一”。
這個法則的最佳實踐者,就是聯發科。當競爭對手只單賣芯片時,聯發科端出的是芯片、加上一整套的公板模式的套餐,讓中國大陸手機業者再也離不開聯發科。
供貨,從“批發”變“零售”
過去,歐美大廠的正規軍打法,是將相關產品線藍圖規劃兩至三年,臺灣零組件廠接一張蘋果的訂單,一次就能吃一年。但接中國大陸手機訂單,可能要做10筆生意才能抵上蘋果一張訂單。
這將考驗臺灣科技業的生產管理能力,要從過去的“大批發”模式,變成“零售業”概念。
“而且很可能A客戶早上下了一筆訂單,但下午B客戶又突然有急單進來。要可以突然撤產線、再換產品繼續生產,這是目前大陸做不到的事。”拓墣產業研究所長楊勝帆舉例。
出貨,從“期中考”變“月考”
歐美大廠的正規軍做法,是在每年固定周期推出新款手機,臺灣業者面對的出貨考驗就像是“期中考”,但中國大陸手機業者的游擊戰式打法,量不大,卻經常推陳出新搶市,就得有隨時面臨“月考”的準備,才能適應其營運模式。
要跟上中國大陸品牌的節奏,他們對零組件的要求,不是完全創新,而是“微創新”,楊勝帆形容,零組件從“1.0”版提升到“1.1”版、“1.2”版時便能出貨,在技術上永遠創新領先,才能讓客戶非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