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觸控芯片商與面板廠通力合作下,On-cellLCD嵌入式觸控技術已順利突破單層多點圖案設計關卡,并開始挾低成本優勢,在中低階智能手機市場攻城掠地,可望打破現今由In-cell和On-cellAMOLED主導嵌入式觸控市場的局面。
自從觸控面板成為行動設備最主要的人機介面后,幾乎所有的面板廠也都躍躍欲試。面板廠主觀地認為將觸控感應器(TouchSensor)整合進去面板之中,不僅可以減少堆疊(Stack)的厚度,而且還可以節省物料成本。因此,約自2008年之后,在各大面板廠的未來產品藍圖中,均可以看到嵌入式(EmbeddedType)觸控面板的規畫。
On-cell LCD絕地反攻嵌入式觸控面板
然而,嵌入式觸控面板卻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直到三星(Samsung)在2010年將進階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SuperAMOLED或On-cellAMOLED)應用于GalaxyS系列、蘋果(Apple)在2012年將自有專利的內嵌式觸控(In-cell)技術透過三家面板廠代工制造后,嵌入式觸控面板終于得到了市場的注目。但是除了三星和蘋果這兩家智能手機龍頭品牌外,其他品牌并不算是熱衷。不過,就在2013年時,嵌入式觸控面板又為面板廠重新燃起了希望;當前的技術成熟度、市場接受度與供應鏈,為嵌入式觸控面板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
投射式電容躍居嵌入式觸控面板技術主流
早期面板廠在發展嵌入式觸控面板時,大約可歸類為三種技術:光學式(PhotoSensing)、電容式(ChargeSensing)與電壓式(VoltageSensing),但是這三種技術其實多半沒有真正量產過;而且有些在觸控時還須要對面板施力、造成形變,以致不容易導入保護玻璃的設計,因此最終無法為市場所接受。逐漸地,面板廠對觸控技術的認同在投射式電容上得到了共識,而投射式電容自2007年蘋果iPhone導入后,已經取代了原有的電阻式,成為觸控技術的主流。面板廠或許終于了解到,面板的顯示與制造技術并不等同于觸控技術,觸控雜訊干擾的處理與判斷手勢的演算法并不是他們的專長。
至今,幾乎所有量產的嵌入式觸控面板均是采用投射式電容技術。觸控技術上有了共識,但是感應器(也就是電極)的置放位置卻有相當的歧異。一般的液晶面板會有上下兩塊玻璃,上方玻璃是為了制造彩色濾光片(色阻),而下方的目的是為了薄膜電晶體線路;因此,感應電極的置放位置就是在這兩片玻璃上。對于位置的定義和描述并沒有一種共通標準,只是約定俗成地認為,電極若是位在下方玻璃視為In-cell,在上方玻璃則是On-cell;而若不在這兩片玻璃上就是Out-cell,也就是所謂的“外掛式(Add-on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