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Full HD(全高清)電視普及,并進入價格戰的時代,1080p已成當今最基本的大尺寸面板應用的解析度規格。而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畫質表現,許多顯示面板廠商積極開發Ultra HD(UHD,超高清)面板,推出所謂的4K電視,其2160p規格提供比既有Full HD電視還高4倍的解析度,讓影視畫質再次升級。至于中小面板則具備Full HD顯示之外,解析度仍向上提升,以提供最佳的劇院級新體驗....
從Full HD到Ultra HD
自Full HD(或稱FHD,全高清,解析度達1920x1080,其progressive逐行掃描模式以1080p表示)電視成為當今市場主流,并進入價格廝殺戰之后,國內外各大面板廠商已積極布局Ultra HD的顯示面板市場,提供更高解析度的顯示能力。以目前來說,4K UHD (或稱4K、4K2K,3820x2160,2160p),已是各面板廠商必爭之地,而日本廠商更發表8K UHD (或稱8K、8K4K,7640x4320,4320p)的規格,以提早卡位布局下世代影像規格。
各種螢幕比例 (21:9、16:9、4:3) 在觀看藍光電影時的呈現效果 (rtings.com)
三星預估UHD TV將于2014年以5倍的市場成長速度爆發(Samsung)
有鑒于液晶顯示面板產能過剩,業界喊出2013年是UHD電視元年口號,積極推出UHD電視面板,并催生4K UHD的相關應用,加上HDMI 2.0的發表,可以完整支援4K UHD (60fps)規格,將加速相關的產品普及。使得當今不管是手機、顯示器、相機、攝影機,也開始往4K UHD發展,連新世代游樂器(Xbox One)也支援4K顯示輸出,預計各種4K UHD的產品,將于2014年CES(美國消費電子展)大顯身手。
以面板廠商的布局來說,各家產品的趨勢紛紛朝向:1.高資訊內容(4K解析度)、2.高解析度、3. 3D、4. 具觸控功能、5. 新制程技術(氧化TFT、如IGZO銦鎵鋅氧化物)、6. 新顯示技術(如AMOLED)、7.可撓式(Flexible)、8. 曲面化(Curved)…等方向發展。
為4K而生 - 大尺寸平/曲面雙管進行新趨勢
在大尺寸面板部份,32寸以上面板可支援到3840x2160 (4K UHD)解析度,當今包含Samsung、LG、Sony、夏普、日立、Panasonic、東芝、群創、友達、華星…等品牌或面板大廠,皆有4K UHD TV的產品紛紛亮相。大家在2013年力推的4K電視產品,除了具備4K解析度之外,有些也提供3D和聯網等智慧型電視的功能。
至于價格從原本高不可攀,也下跌到親民的水準。例如大同發表的50寸4K電視,只要臺幣5萬元不到即可擁有,而Senki Digital公司在美國Amazon的黑色星期五購物季,其推出的50寸4K TV,更下殺到只要新臺幣2.5萬元不到,39寸4K TV更只要1.5萬元不到。因此2014年起,4K電視將提早進入平價時代。
至于新的曲面(Curved)電視部份,也將逐漸成為市場趨勢,因為曲面電視的弧形設計,能夠讓觀賞者從螢幕的左邊緣至右邊緣之視覺距離達到相等,減少離軸觀看時的影像失真度,可提供更寬廣的可視角度與寬闊的全景影像效果。賦予消費者最佳的視覺體驗。
日前LG、Samsung都相繼發表了OLED顯示技術的55寸UHD曲面電視,至于臺灣的友達則發現不只OLED能做到曲面,其研發的a-Si TFT LCD(非晶矽液晶顯示器)也能做到曲面,使得Sony與中國的長虹等廠商也開始導入生產,預計將刺激2014年的曲面電視市場需求。
為劇院而生 – 中尺寸21:9超寬型顯示器新趨勢
在電腦使用的顯示幕(Monitor)部份,近幾年也開始從標準Full HD的16:9 (1920x1080)轉進到16:10 (1920x1200)解析度,甚至開始流行21:9 (2560x1080),也就是所謂的UltraWide (超寬)螢幕解析度。
21:9最早是由Philips自2010年推出第一部21:9的Cinema TV時所提倡的新規格,這樣比例主要是針對HD(高清)影片來量身訂作的,因為一般螢幕在播放藍光電影時,都會有上下的黑邊,因為許多HD影片的影像原始比例為 2.35:1,而21:9的設計,跟電影院的超寬螢幕2.35:1相當接近,因此使用21:9的螢幕來播放高清影片,就能夠完整呈現出電影的原貌,不再有上下黑邊,或因為影像調整后所造成的比例失真了。
然21:9 Cinema TV直到今天只能在小眾市場上生存,不敵Full HDTV 16:9的市場主流。雖電視市場失利,但在顯示器市場逐漸成為趨勢,且21:9對面板廠商來說,卻可帶來最高的利潤,因為以同樣面板大小來說,16:9比16:10可多切幾塊,而21:9來切割的話,可獲得更多塊,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獲利。
因此自2013年開始,廠商便推廣21:9的顯示器,采29~30寸的設計,價格1.5~2萬元不等,屬于高價位產品,適合美工或制片等專業應用,或喜好家庭劇院的消費者選購。
突破Retina – 中小尺寸筆電、平板顯示新趨勢
在中小尺寸的部份,Panasonic搶先發表全球首部4K的ToughPad,是一款采用Windows 8.1的20寸平板電腦,支援4K解析度并具備多點觸控功能。該“超大”平板售價高達6千美元,同樣主打利基市場。
不過20寸稍微大了些,中小尺寸的主流產品大多采用7~17寸,目前這些寸數的4K產品仍屬試樣(Sample)階段。如夏普推出的4K、 15.6寸IGZO顯示面板,可應用在筆電產品上,提供3840x2160 (282ppi)的水準。據悉蘋果在2014年推出的下一代MacBook Pro,有可能首先支援4K UHD解析度(到時候可能叫New Retina或4K Retina也說不定?!),成為第一部支援到4K的筆電。
另外,日商JDI已于10月發表全球最小的12寸4K面板,并于2014年開始量產。其面板的畫素高達365ppi、耗電力也只有目前面板的1/4、厚度可縮減至2mm,可應用到筆電、平板等市場,有助于2014年的4K產品的普及。
因此筆電市場中,許多廠商就算做不到4K (2160p)的等級,也推出超越Full HD解析度(也就是俗稱HD+、1080p+) 的產品。例如Google日前推出的12.85寸Chromebook Pixel,解析度便達2560x1700 (239dpi)。而聯想的IdeaPad Yoga 2 Pro為13.3寸筆電,解析度更高達3200x1800,為當今解析度最高的筆電。
至于平板市場中,在蘋果于2012發表的第三代iPad (9.7寸)首度采用2048x1536面板,便超越Full HD。由于蘋果意識到“螢幕大”已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趨勢,因此,據悉蘋果不只在下一代iPhone采用到更大的4.9寸螢幕,也有意推出12.9寸的超大iPad,搭配韓國面板供應商的Retina顯示面板,將可顯示到逼近UHD (3840x2160)的解析度,預計于2014年上半年推出,屆時有可能刺激筆電用戶轉去使用iPad的意愿,再次沖擊HD+筆電的銷售量。
突破視覺極限 – 小尺寸手機顯示新趨勢
在手機部份,礙于目前小尺寸面板的技術,目前還做不到4K的水準,但做到1080p的能力已經綽綽有余,市面上有超過20款以上手機支援1080p的解析度。
至于手機4K面板何時上市? 已知三星規劃于2015年推出4K的小尺寸面板,并具備可撓式設計,將可應用于智慧型手機、平板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