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面板是推動手機向智能手機進化的一大動力。自從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于2007年問世以來,許多人開始使用手上終端,瀏覽之前需要從電腦訪問的網站。
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可以說是輸入器件的進化。因為隨著傳統手機的鍵盤變成觸摸面板、屏顯縮放和滾屏操作的簡化,從便攜終端的小屏幕上瀏覽網頁已經不再是難事。摒棄當時流行的電阻膜式,采用能夠實現滑屏和捏動縮放等操作的投射電容式觸摸面板是促進智能手機普及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當今觸摸面板的方式并非萬能。而且,就像智能手機市場的誕生那樣,隨著觸摸面板不斷進化,今后或許還會出現全新的應用。筆者最近有機會采訪了使人的行為與機械的動作相結合的互動技術的專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稻見昌彥,請稻見教授對觸摸面板未來進行了展望。
——您認為觸摸面板今后將怎樣進化?
現在的觸摸面板是人向機械做出指示,對其進行操作的工具,在未來觸摸面板有可能進化成為實現人與機械相互作用的接口。屆時,身邊的所有物品都將起到觸摸面板的作用。
比方說,客廳的沙發成為觸摸面板。主人一躺下,沙發就能檢測到動作,調暗房間的照明,或是將燈光調成暖白色,創造放松的環境。另外,如果書房的椅子和桌子都成為觸摸面板,這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當主人持續保持相同姿勢的時候,桌椅將能夠提醒其“換換姿勢”。我覺得在今后,借助觸摸面板的功能,家具將向智能化發展。
觸摸面板適合用來檢測人體的動作。因為相比其他任何方式,這種方式能夠取得的信息最貼近用戶。就像上面提到的沙發的例子,沙發可以取得貼近用戶的信息。可以稱之為利用整個身體進行輸入的觸摸面板。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設想出很多不同的利用場景。
比方說,可以在床上鋪設觸摸面板,讀取皮膚和呼吸數據,并運用于健康管理。還可以讓地毯成為觸摸面板,判別出在地毯上行走的人員的身份,按其喜好調整房間的空調溫度。或是讓桌子具備觸摸面板的功能,根據盤子的數量讀取進餐的情況,判斷進食是否過量等。當然這說不定是在多管閑事(笑)。
這些用途的共同點在于人不是為了操作機器而有意識地觸摸,而是在人自然觸碰到物體、或是物體相互接觸時測量接觸的情況并進行分析,由機械主動做出某種動作。因為不是有意識地觸摸,而是“無意識地輸入”,所以機械可以先人一步,提供令人感到舒適、安全和安心的“透明服務”。
——攝像頭也是檢測人體動作的工具。
攝像頭的特點是能夠在遠處獲取與人體動作相關的信息。而且還能讀取面部表情等細微的信息。但用途存在限制。首先,攝像頭使用光傳感器,在光線少的昏暗環境下無法獲取信息。而且還存在“在洗手間和寢室等私密場所安裝攝像頭能否獲得人們接受”等社會接受的問題。
——現在,利用語音輸入的語音識別、在空間揮動手臂的手勢操作、利用視線方向的視線輸入等“非接觸技術”的提案層出不窮。甚至有看法認為“觸摸之后將是非接觸”,您怎樣定位這些非接觸技術?
這些方式與觸摸面板有著截然不同之處。因為每一種方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需要組合多種方式。
用以語音識別的車載導航儀操作來舉個例子。語音識別是利用語言進行輸入,所以,對于“我想去(地圖)這里”等曖昧的指示無法做出回應。同理,無法進行處理的還有“Put that there(放到那里)”等不明確的指示。因此,使手勢操作與視線輸入相互結合,達到信息互補就變得愈發重要。
在用手勢操作時,如果用戶想要作出比較復雜的操作,就需要補充空間位置的相關信息。以操作汽車的方向盤為例。補充位置信息的工具是方向盤這種物體。駕駛員手握方向盤進行轉動,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右轉、左轉、變更車道需要的旋轉角度,流暢地進行駕駛。與雙手懸空操作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方向盤可以看作是被動接口。另外,從人與機械的關系來看,方向盤還具有“為駕駛員的手提供支撐”的作用。借助方向盤的支撐作用,駕駛員才能免受疲勞之苦。
——對于現在人操作機械使用的觸摸面板,我有一個問題。利用觸摸面板操作時,必須要時刻觀察顯示屏。對于這個問題,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
您說的沒錯,觸摸面板輸入在原理上很難實現盲觸,還會縮小用戶的視野。觸摸面板的特點是能夠利用顯示屏,自由改變按鍵尺寸等用戶接口,但也必須時刻注視輸入的位置。
不過,我覺得這一點可以改善。比方說,在觸摸時顯示屏振動的觸覺反饋技術早已出現。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被動的改善措施。以鍵盤為例,使用食指輸入的F鍵和J鍵上設置了突起。用戶可以根據這兩個按鍵,推測出其他的鍵位。這樣小小的定位線索發揮出了巨大的效果。舉例來說,只要利用粘合劑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顯示屏的中央設置突起,用戶就能大約知道觸摸的是什么位置。與一點線索沒有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