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季度,移動終端產業鏈發生了幾件事:蘋果當季凈利潤微增0.1%;三星當季營業利潤下滑4.3%,同時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市場份額遭遇首次滑坡;小米手機中國市場份額擴大,排名第三,超越蘋果、酷派、華為、中興。
上述三條消息傳達了一個信號,中國手機廠商步步逼近蘋果、三星,而追趕速度最快的或許是小米公司。
為什么小米能夠去追趕,甚至挑戰曾經被業界視為遙不可及的手機品牌?
“極致的理念與做法奠定了蘋果公司的輝煌,追趕者同樣也是因為極致制造而不斷攻城略地。”5月7日,廣東東立新材料科技公司(下稱“東立新材料”)董事長梁瓚倫在接受《手機報》采訪時如此談到。
(東立新材料董事長梁瓚倫)
梁瓚倫認為,與上游材料、設備等各類供應商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下游客戶縮短研發周期、簡化工藝流程、控制成本等,傳統對供應商的管理思路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如此激烈的競爭要求。
整合的價值
蘋果、三星智能手機過去的價格非常堅挺,而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難以維持。對于智能手機市場而言,價格下沉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且會越演越烈。
在這種挑戰之下,以小米公司為代表的一些手機廠商,開始從供應商管理方面挖掘新的競爭力。
4月份,一條微博引起了熱議,中國供應鏈聯盟理事黃剛稱,據圈里小道消息,3月底,順豐速運董事長王衛密會了小米創始人雷軍,雙方有可能醞釀大動作。
黃剛認為,小米需要在銷量急劇攀升的時候保持供應鏈的高速運轉,就需要與物流供應商深度合作;而順豐也在研究小米如何做極致產品的方法論,尤其是如何做出具有高性價比的產品,以便對應觀察順豐自身的管理,反思在中間環節漫長、勞動密集型的物流行業當中,哪些環節設置不科學等等。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實際上,供應商管理的內涵遠不止如此。
對于智能終端產業鏈而言,過去客戶對上游供應商的考核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采購成本、交貨期和品質保證,然而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中,這種較為寬泛的供應商管理體系略顯僵化。
唐承明是東立新材料副總經理,也是公司的技術研發主管。他曾就職于日本日立公司,期間偶然的一次機會,讓他領略到日本索尼公司如何一次性將上游供應商全部聚到一起,共同討論一款跳舞機產品的研發。
因為這樣的經歷,讓唐承明與梁瓚倫對制造業如何升級抱著同樣的看法,“如果移動終端廠商的研發人員能夠直接對接上游材料、設備供應商的研發人員,終端產品的研發周期有望縮短2/3。”
唐承明透露,作為保護膜專業生產廠商東立新材料已經與臺灣終端廠商展開這樣的合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采購關系。
“效果顯而易見且超乎想象。”唐承明總結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對供應鏈足夠了解之后,廠商就可以簡化很多流程、環節,提升效率,縮減成本,同時在研發新技術的時候可以更加大膽,做到胸有成竹。
據《手機報》了解,大陸觸摸屏龍頭企業歐菲光(002456.SZ)已經開始選擇與供應商采這樣的合作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3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歐菲光(002456.SZ)毛利率分別是19.07%、17.85%、16.99%、16.34%、14.02%,逐步靠近一個盈虧的臨界點。
實現國產化
“新的供應商管理模式,其價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這樣做。”梁瓚倫表示,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在大陸智能終端產業鏈之中,上游原材料、設備等進口的比例下降,逐步實現國產化,為下游深化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支撐。
如果時間倒退幾年,智能手機于中國業界而言還是個舶來品,不僅僅操作系統是蘋果或谷歌的,連電容屏也幾乎只有臺灣宸鴻科技一家供應。
此時,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參與者的話語權十分微弱,要將供應商了解到極致的程度不現實,而這一情況如今則有很大的改變。
從東立新材料所處的電子保護膜環節來看,曾經中國在這一塊是空白的,保護膜作為必需品和消耗品一度長期依賴進口。
“當時我們去韓國考察學習,韓國人對中國廠商很不以為然,認為我們沒有能力開發電子保護膜,也是那時候,我們決定咬牙也一定要把技術突破。”提起過去這段經歷,梁瓚倫仍然有些憤憤不平。
不過,幸運的是,東立新材料通過引進日本、韓國的先進技術及設備,最終成長為專業的電子保護膜供應商,年產值超過億元,且憑借優越的性價比,把競爭的觸角伸到了全球范圍內。
事實上,不僅僅是保護膜產品,移動終端產業鏈其他諸多環節的供應商幾乎也走過了相似的路程。如今,操作系統環節,阿里云、同洲電子等國內廠商正在研發、推廣之中;電容屏環節,接連冒出歐菲光、合力泰等大陸黑馬,江西也成為全球觸控產品的制造基地…
旭日移動終端產業研究所所長孫燕飚認為,蘋果iPhone供應鏈中的中國廠家占比超過八成,“中國制造”掌控移動終端產業話語權的機會再次顯現,而關鍵就在于中國本土的上游原材料廠家、設備廠家、顯示與觸控廠家、攝像頭廠家、芯片廠家和終端廠家之間能否通力合作。
梁瓚倫相信,“材料國產化替代是未來的大趨勢,國家政策也非常支持,對下游廠商而言,這將是個提升競爭力的機會。”
新材料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
或許正處于保護膜新材料國產化進程的關鍵時刻,東立新材料也計劃將產能規模擴大一倍,從而提升對客戶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