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微軟在美國紐約舉行Windows10硬件新品發布會,發布了新款旗艦手機Lumia950/950XL、SurfacePro4平板、SurfaceBook筆記本與Band2智能手環等多款智能硬件產品。關于微軟這次新產品發布會的各種文章,以及對這些產品的介紹與猜想已不在少數,本文在此就不再展開。今天重點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微軟發布這一系列智能硬件,它背后的戰略意圖到底是什么,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和蘋果一決高下嗎?從表面上來看或許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而從本質上來看并非如此簡單。
對于HoloLens這款產品,我曾經在《HoloLens與谷歌眼鏡:兩個產品,一個初衷》一文中做過闡述,也就是說微軟推這款產品的本質并不在這款產品的本身上。我們都知道微軟是PC時代的系統霸主,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卻缺席了,被安卓與蘋果兩大陣營取代,可以說這種缺席讓微軟的處境顯得有點黯然,但對于移動互聯網而言,目前已經錯過了產業發展的紅利期,再想進入發力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就連安卓至今都還沒找到靠譜的盈利方式。
那是否意味著微軟在學習蘋果,借助于硬件產品開路,然后來帶動自身的系統占有率?顯然這個理由在今天來看也并不靠譜,可以說曾經微軟是有這個想法,在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時候其意圖非常明顯、明確,但隨著這項收購最終以失敗告終,在賠上了真金白銀之后,也就是微軟的Q4財報所顯示虧損31.95億美元,而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微軟在Q4財報中不僅一次性計入了收購諾基亞手機與服務部門所帶來的規模高達75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并計入了后續的7.8億美元的重組支出以及與此前已經宣布的整合和重組計劃有關的1.6億美元支出。更重要的是錯失與埋葬了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機遇。
那么微軟此次又興師動眾地推出了這么多的智能硬件產品,從智能手機、平板到可穿戴設備,對公司的整個架構也做了比較大的調整。新公司的主要業務劃分為三項:系統與軟件業、云服務、智能硬件終端。這一系列的動作到底在謀劃著什么?或者說微軟發布智能硬件背后的戰略意圖到底是什么?
意在布局物聯網時代的新帝國
從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再進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這整個過程的產業演變路徑非常清晰。隨著智能硬件終端的崛起,必然將很快推動整個互聯網向物聯網時代邁進,而決定著整個物聯網的核心關鍵無非兩方面:一是軟系統,二是硬件終端。對于微軟而言,其核心競爭力與優勢在操作系統及相關的軟件應用上,硬件終端顯然不是它的優勢,因此,其必然不會放棄自身的強項而轉向于自身的非強項領域。而其不斷推出智能硬件,包括一些具有技術領先性的可穿戴設備,其中主要透露著以下三方面戰略意圖:
1、和蘋果不同的市場策略。透過微軟、谷歌、蘋果三家公司的財報可以看出,微軟的盈利核心是軟系統層面,谷歌的盈利核心是搜索廣告,蘋果的盈利核心是硬件產品。從盈利模式上來看,蘋果與微軟是兩種不同的市場策略。也就是說,蘋果基于硬件為盈利核心,順便賺點軟件系統的錢;而微軟不斷地加強智能硬件的布局,其策略與蘋果不同,重點還是以軟系統為核心,順便賺點智能硬件的錢。因此,一句話來說,蘋果與微軟盈利的核心點不同,一個是基于硬件為核心盈利,順便賺點“軟”錢;一個是具有軟系統為核心盈利,順便賺點“硬”錢。
2、圖謀物聯網的系統帝國。物聯網是必然到來的革命,這在CES展上表現的越來越明顯,其所釋放的市場價值遠大于PC互聯網以及當前的移動互聯網。隨著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家庭、智慧家居、智慧社區、智能穿戴、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產業的崛起,這些產業的核心基礎平臺都離不開軟系統,目前一些智能、智慧相關的產業已經對垂直系統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關鍵是這些垂直領域的系統的搭建都具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不是任何人或企業都能搭建出一個靠譜的系統,這也是為什么目前智能手機一直依賴于安卓,PC一直依賴于微軟的關鍵原因。
微軟在軟系統層面依然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先天優勢,不論是從技術儲備、應用積累還是商業化經驗來說,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另外一個核心是在物聯網時代,對于系統的安全、穩定、開放、專業、體驗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當前的PC或是移動互聯網而言,顯然在技術層面要更復雜。微軟為了搶占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帝國,在物聯網智能硬件缺失的情況下,只能借助于自身的技術實力與資本進行嘗試,比如HoloLens、Lumia950/950XL、SurfacePro4平板、SurfaceBook筆記本與Band2等產品。
更形象地理解,微軟進入智能硬件領域更多的是無奈。由于當前沒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領先性的物聯網智能終端產品,而微軟要想建立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平臺,必然需要借助一些智能硬件終端產品來測試、探索、修正系統平臺的搭建。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微軟,此時不能再錯失物聯網時代,為了提前布局物聯網時代的系統平臺,微軟不得不自己推出一些具有領先優勢的智能硬件終端來探索物聯網系統平臺建設。
微軟若成功,我們就輸了
對比中美之間,從表面上來看都差不多,美國的硅谷和中國的“硅谷”都很熱鬧。但扒去表面的這件“絢麗”的衣裳,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隔的不只是一條太平洋的距離。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解讀谷歌重組:他們若成功我們就輸了》其中講到了谷歌的戰略意圖,而這篇文章同樣反映的也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微軟成功了,我們就輸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國家投入了巨資,包括人力、財力來研發自己的PC操作系統,結果是包括聯想在內的國內PC生產企業沒有一個人愿意使用,原因顯然不會是因為我們太先進而導致大家不選擇,更本質是可能就是反過來的原因。而這對于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而言,由于我們在PC所發生的一舉一動都會借助于操作系統留下痕跡,不論是對于個人、企業、國家來說都是心頭之患。也正是基于這個層面的原因,國家成立了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其意圖不言而喻。
物聯網時代,當萬物,包括人本身在內都被數據化之后,人與萬物都處于一種“裸奔”的狀態,此時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遠超過當前的PC互聯網。冷靜下來觀察我們當前的智能產業,一片虛假繁榮,“低價+抄襲+炒作”,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環節幾乎全軍覆沒,不論是軟系統層面,還是硬技術層面。雖然能看得見的諸如華為、格力、中興等企業在產業鏈的核心關鍵技術環節做了一些探索,但在軟系統層面來看目前還處于“解放初期”階段。
當我們在關注微軟布局智能硬件產業的時候,在慶祝它的進入可能推動一些產業發展的同時,冷靜地去思考,或許我們又一次輸在了起跑線上。當有一天,整個物聯網時代真正普及的時候,驀然回首卻發現我們在軟系統上又輸了,并且輸得非常徹底。